改善室外风环境的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改善室外风环境的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策略分析

杨微

在经济水平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层建筑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以占地面积小、利用率高的特点成为了当前建筑领域中重要的设计方向。然而由于楼体的高度特点,会更容易受到来自环境中自然风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采取必要的策略方法,尽可能降低负面作用的同时,利用风力优势,实现建筑设计方案的升级。

1降低边角强风的设计方案

在常规的建筑设计中,外形大都呈长方体结构,高层建筑也沿用了这一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一设计,自然风会在建筑体的边角处产生漩涡分流的现象,产生较大的风速。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外形结构,对其阻力水平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降低气流影响的效果。

为了对气流起到高效的弱化作用,并将外界气流对高层建筑的边角效应降到最低,可以在设计中将其边界进行圆滑处理,使具体的被风向风压控制在稳定的范围,使边角风的影响水平降低[1]。进一步深化这一设计理念,可以将建筑整体设计为符合空气力学的圆弧状轮廓,并使其与季风的主要风向保持一致,或是呈一定角度排列。

同时,采取扭转形体的设计理念,也可以有效的改变建筑周围的气流走向,并通过盘旋作用将其引导到建筑的上层空间,以此达到降低气流形象的效果。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建筑形体表面的光滑度水平越高,所带来的扭转效果就越为突出,呈现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

另外,在进行建筑形体设计时,还可以采取切割形体的方式,改变结构受风力影响的水平。在这一设计理念下,以具体的风环境条件为依托,采用折线切割的方式对风力进行弱化,由此将风力化解到不同的方向,通过导向的作用将强边角风进行弱化处理。

除了对形体设计进行改造外,还可以利用在建筑转角处的阳台处添加遮风板来降低风力影响水平。以此为基础,在细节设计上对墙面、线脚等位置进行设计处理,也能有效的降低风力干扰水平。

2针对楼体迎风面的优化设计

针对于迎面风的设计思路,主要是通过错落的建筑外形,对室外气流起到缓冲的作用,以防高层建筑直接受到来自自然风的冲击,对结构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首先,在针对平面风的建筑设计上,可以将迎风面进行异面化处理,采用外凸或是内凹的设计理念,引导正向来风的气流走向[2]。

其次,可以采用阶梯状的外部形体设计,弱化高层建筑上部的风力影响,并将其合理的弱化并引导,产生下行空气的同时,改变地面与街道的风环境水平。在这种阶梯式的方法中,以建筑的实际高度为基础,在形体设计上采用退台处理方法,由此减少对于街道产生的压迫感,也在不断的退台中,使风力的强度逐渐的衰竭。

再次,将半开放式的竖向庭院理念引入到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中,可以此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绿化系统,并利用绿植增加风力摩擦,使风力分散,并起到缓冲迎面风的作用。在竖向庭院的设计的应用中,不仅展现出对风环境的干扰性,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对建筑外形特征进行优化处理,利用大量平台设计的使用,能制造出强烈的虚实对比效果,使得高层建筑在功能性与艺术性上得到高效统一。

3风影区范围控制的设计思路

由于风影区的范围区间受到建筑宽高比、气流流向、平面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所以为了通过设计方案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第一点,采用倾斜面形体。这种方法是建筑设计中较为常见的设计思路,通过斜面的外观,可以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有效的凸显出来,展现出静态的动感和韵律性较强的外形特质,并形成流畅舒展而极富个性的建筑情绪表达。在斜面的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消防安全对于面积的要求,必须按照固定的标准层面的尺寸进行设计,以此也顺势为建筑降低了体量感。斜面体型的设计,大都采取“上小下大”的设计思路,使建筑表现出内收的外形特点,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风影区的覆盖范围。

第二点,贯通洞口设计。高层建筑会随着高度与宽度水平的增加,承受来自更多的风振与背部漩涡效果的影响。为了减少建筑的封闭性,使强风气流的混合效果得到控制,可以在设计中预留出“掏空”的洞口,并将来自各方向的自然风力进行化解,降低风力对于高层建筑破坏力水平。同时,在对空气流动性进行强化的过程中,开敞式的建筑空间也提升了建筑的整体动态感,并为改善区域内的微气候环境贡献力量。

第三点,优化平面布局。首先,针对矩形的平面形式,可以将建筑体的外形进行曲线型优化。在此方法下,通过曲线形展开的建筑主体,使风力沿建筑的外形产生平滑的移动,并在设计好的流动方向上减少建筑的风力负压区的风速水平,使风影区分面积得到控制。其次,锐角作为迎风面的三角形建筑楼体,在其垂直面处,会产生大面积的风影区。在进行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可将其平面朝向迎风面,使建筑外的气流沿建筑表面进行顺延,将产生的风影区面积有效的缩小[3]。第三,在正方形的高层建筑中,如迎风面为平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影区,可以尝试将其位置进行转角设计,使直角直指迎风向,从而产生气流引导、降低风影区的效果。

4形态与风能利用的一体化设计

为了在高层建筑的形态设计中,增加对于风能的利用率水平,落实生态环保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通过添加风能转化构件与风能引导构件来实现这一设计思路。

在转化构件的使用中,务必要认清自然风资源的丰富性水平。在资源上,全球可利用风能资源大约是水力资源的10倍,约有106-107MW,而这一资源的优势性效果仍未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对于风能的开发利用也促成了新型设计思路的出现,并对外形结构产生的具体且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巴林的世贸双子塔,在设计上采用双塔间的“狭管效应”,使得风速水平大大增加,并由此以风轮机作为采集工具,对建筑设计影响下产生的风能进行利用。

导风板是最为常见的风能引导构件,建筑设计中的屋顶、阳台、遮阳板这一类的水平构件,都可以视作建筑中的水平导风板,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着优秀的导风与冷却效果。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在应用形式以及位置的差异上,又为建筑带来丰富多样的立面表现效果。

总结:在建筑设计中,兼顾形态与功能,使高层建筑对室外风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不仅实现了设计方案的升级,也将生态化设计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是实现设计策略先进性的重要方法。同时,在边角、迎风面、风影区的设计上,对风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规避,不仅提高了具体设计理念实用性,体现了严谨的设计科学,也是开拓高层建筑设计思路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周华军.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7,3(10):86.

[2]谷燕成,陈思诺,李建平.风环境影响下的寒地建筑设计研究[J].建筑节能,2017,45(08):58-61.

[3]姚雪松,冷红,庞瑞秋.基于改善风环境的高层住区户外空间优化策略[J].中华建设,2012(10):108-110.

作者简介:杨微(1989-)男,辽宁锦州人,研究方向: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