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具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试论道具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扎西才让

深圳艺术学校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中,道具的使用可以极大的丰富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本文以探讨民间舞教学为视点,针对民间舞课教授学生掌握和体现各种民间舞蹈风格的基本能力,以及培养具有独特技巧的高水平的民间舞演员的目的。从道具与舞蹈技能的关系,和道具与舞蹈风格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对道具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给予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民间舞;表演技艺;道具;教学;

在民间舞表演中,以物达意,以物表情是民间舞的主要表现手段,扇子、手巾、伞等日常生活物品,在民间舞蹈中的运用不仅成为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而且很多民间舞通过这些道具的使用形成了特定的,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各种由道具形成的程式化动作规范制约着表演的手眼、身、法、步的运行,它既能使舞蹈的动作技巧得以发展变化,又可将复杂的动作归宿到它的程式中。道具在美化动作时还有助于开掘人物思想内涵,如沧州洛子的“三道弯”体态,是通过蹬步、颤步、跟步三个程式动作连接而成,但如果无道具扇子和手绢在其中作为传递神情和连接动作的纽带,这些无明确指向的动作形态便无存在价值和艺术性可言。因此,研究民间舞蹈,不能忽视对道具的研究,同时,探讨民间舞的教学问题,也不能缺少对道具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强化民间舞蹈表演技艺

所谓技艺一般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熟练而自如地克服困难,解决现实提出的问题,并圆满地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或本领。民间舞对技艺如此重视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民间舞表演时对道具的运用。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我国就出现了令观者叹为观止的精彩民间舞表演。例如:民间舞蹈《盘鼓舞》(或作《七盘舞》就是当年年最富盛名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道具与技艺结合、道具与技艺并重的舞蹈。其舞时将盘子和鼓等道具排列在地上,舞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表演各种舞蹈技巧《盘鼓舞》注重技巧表演的特点,可以从张衡的《舞赋》中得出证明:“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踏庠。任节奏鲜明的音乐声中舞者在盘鼓上腾空跳起,然后又多次跪倒,以足趾巧妙地踏击盘鼓,身体作跌姿摩击鼓面。

运用道具展示高超舞技的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唐代广为流行的《剑器舞》,其中“裴将军满堂势”—套就是著名舞妓公孙大娘,吸取了裴将军的剑舞所改编的。《明皇杂录》载:裴蒋军曾在洛阳天宫寺,为画家吴道子拔剑起舞,围观者数千人,时而抛剑入云,以鞘承立,时而投鞘入空,以剑相接,其舞剑技艺之高,令人惊叹不已,而公孙大娘自己表演的《剑器舞》更是“剑技方神奇”杜甫曾生动地论述了当时表演情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可见公孙氏的舞技很高,当时无人能及。

无论是《盘鼓舞》的气势,还是《剑器舞》的英姿,凭籍了表演者掌握道具的能力,把那些充满生命力和精神美的东西表现得活灵活现,使之成为生气勃勃的舞蹈形象,其中道具对民间舞技艺性特征的表现,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在其它少数民族的民间舞中,道具对竞技的强化现象也十分典型,如大型藏族乐舞《珠穆朗玛》中的热巴鼓舞,表演者把热巴鼓的技巧演绎的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作顶鼓旋转,还是用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速、利落、干净、漂亮,每次表演都赢来观众热烈的掌声。

二、构成民间舞表演风格

民间舞丰富多彩,民族风格浓郁,总的来说,有南“柔”北“刚”的区别,影响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形成有很多因素,其中,道具的运用是这些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被誉为我国汉族的四大秧歌均在北方,比较南方的花灯、花鼓更为激烈、粗犷。山东鼓子秧歌强调“打起鼓子惊天动地,跳场子热火朝天”,场位变化多端,动作强而有力,往往由几十人或数千人一起跳,舞者手拿伞与鼓等道具,从头到尾处于奔跑中,又跳、又窜、又蹦、又转、又扑,在战斗的鼓声中形成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有对称、有相反的舞蹈规律,以其气壮山河之势,表现出山东人民憨直、尚武、侠义的性格特征。例如,广东、广西的瑶族长鼓舞,舞者将长鼓挂在腹部,左端高、右端低,双膝同向磨转,身体规律地颤动,双肩前后摆,跳小长鼓舞时轻松自如、温文尔雅;跳大长鼓则如猛虎出山,勇猛矫健,舞蹈始终以双足或单足踏、跺腾跃而行,颇为壮观。

三、道具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民间舞,在运用道具表演方面历史悠久,从我国各地出土的文物,以及画、岩画、壁画和出土文物资料来看,早在产生原始舞蹈之时,舞蹈与舞具(道具),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中国舞蹈史》考证,远古人类在庆贺狩猎胜利之时,人们就披上猎获的兽皮、兽毛欢舞起来,同时还经常手持“鸟羽”“牛尾”、“干戚”之类为舞具,欢舞作乐。到了奴隶社会时期,由于出现了巫和乐舞奴隶,从此就有了我国最早的专职舞蹈者此时用以舞蹈表演的舞具,已经比远古时期的舞具有所发展和提高,如从河南省武官村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发现”小铜戈”,经考古学家考证此铜戈原系当时舞蹈表演专用的道具。这说明我国奴隶量史书可查,而且有许多出土文物和壁画等资料证实,特别是目前仍在各城乡流传的传统民间舞中,仍然在内容和形式(包括道具)方面,保持着封建社会的许多痕迹,纵观中国传统民间舞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民间舞道具表演的流传史。

鉴于道具在民间舞蹈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民间舞教学构建上,从民间舞教学建设的角度应考虑可以将除了扇、手绢以外的其他道具引进课堂加强和扩大道具教学法在民间舞教学中的地位和力度。按传统教学法一般来讲,民间舞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科学系统的、少而精的教材并配之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身体各个部位松驰解放方面得到必要的训练,以适应各种动作的要求,并使之具备掌握和体现各种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在大学表演系中,还担负培养具有独到技巧的及有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的高水平的民间舞演员。

传统教学中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教材和教授上多强调肢体本身的动作训练,和技巧及个性(风格)的训练培养。强调教材的代表性和训练性。而加强道具教学法,则会使教学更加感性化、直观化,更适合形象思维很强的艺术院校学生,也可深化语言无法达到,只能“意会”的舞蹈动作中的文化内涵的深层,例如,在教授山东鼓子秧歌时从一开始就将道具“手鼓引入课堂,就会使学生能够从动作的起源上准确地把握和体味“稳,沉,抻的风格特征,因为鼓子秧歌的“鼓”,比一般道具(如手绢、扇子)大,比较重舞蹈时对人体必然会产生重力,如劈鼓子动作,在向下劈的瞬间,“鼓”对舞者的脚下产生了“沉”的作用力,而舞者则用“稳”的形体动作对道具所给的冲力加以缓冲,因此舞蹈动作便出现了因控制道具而产生“抻”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果不运用道具,学生就无法体验到这种风格产生时道具与动作形成间的内在联系过程,对鼓子秧歌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另外,道具在民间舞运用中还具有训练的功能性。几乎各民族都有道具民间舞,而且内容非常丰富,以鼓为例:汉族安塞腰鼓、山东鼓子秧歌,手鼓,藏族,热巴鼓,辫鼓,背鼓、铃鼓舞等。舞蹈所形成的动作有“马步跳跃”、“掖腿转”、“跳鼓子”、“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高难度的动作形态。还有蒙族的太平鼓,筷子,盅碗,维族有盘子舞,朝鲜族有长鼓,象帽舞等都是技艺很高,训练功能性很强的道具舞蹈,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明文军副教授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也提出过将道具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

再次道具与舞蹈风格是不可分割的,民间舞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制约,还受舞蹈道具的影响,比如汉族秧歌的动作,徒步秧歌(又称“地秧歌”)的时扭时抻都是因使用舞蹈道具而产生的风格,因此手绢、扇子,等舞具影响了秧歌舞者的手臂动作,从而大大发展了舞手绢和舞扇子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由此可见,加强和扩大道具教学法在民间舞专业教学中的力度和范围,将对传统教学法中培养具有独到技巧,以及有各自独特表演风格的高水平的民间舞演员的教学目的有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四、结论

我们把道具纳入民间舞的教学中,为的是进步完善我国传统民间舞因使用道具而产生的形体动作,并利用因运用道具而产生的独特的身体韵律特点,去强化民间舞身体“语言美”,从而把中国民间舞独有的魅力体现得更加光彩。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间舞中道具舞的经验,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民间舞的道具舞所产生的舞蹈内涵与表现力,才能创作出当代的新民间舞,同时又能培养出“根正苗壮”的优秀民间舞演员。

参考资料: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2]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函受教材.1998年版

[3]明文军:《由厦门班的毕业课想到的》《舞蹈艺术》1993年版

[4]马力学:《舞蹈教学法论文集》北京舞蹈学院函受教材

[5]何志浩:《中国舞蹈史》上下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

[6]阿美娥:《试论舞蹈道具的艺术运用》载《群众文化》1997年第3期

[7]何建安:《中国民间舞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