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精神向往的哲学基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精神向往的哲学基础

李明

(李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作者简介:李明(1986.12~),女,汉族,广西桂平人,广西师范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并且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生活需要,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要从片面强调“物质”视角转到注重对人民美好生活“精神”向往的重视上来。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精神向往;哲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4次提到了“人民美好生活”这一高频词汇,足以见其在当前我国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性、现实性与紧迫性。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指出:“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所以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不仅仅是满足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是以此呈现出来多方面多层次的相应要求,其应包含了政治生活、价值认同、公平正义,甚至是精神文化、人的全面发展等等。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阐释人民美好生活精神向往的哲学基础,由此夯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理根基。

一、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是“丰富的精神食粮”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方法论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精神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人民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另一基本组成部分,精神是否愉悦是美好生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愈显重要,凸显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人和事物的发展,因此,他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见,“丰富的精神食粮”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二、人民美好生活精神向往的辩证思维

十九大报告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可见,我们必须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我们又要统筹兼顾好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解决物质需求的同时统筹兼顾好人民美好生活精神向往需求。既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着力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精神向往的需求。

三、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提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强调的这“两个牢牢把握”,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关键还是要依靠人民,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切实把握历史规律,才能科学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清醒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一系列论断明确提出实现人民幸福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进而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上就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基本要求。所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切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