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黄日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黄日增

黄日增

◆黄日增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

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以“成功教学”的观点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和希望,但读书心态不一,有踌躇满志的,有漫不经心的,有不知所以的。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没有很快适应学习生活,繁重的功课,大大提高了的难度、广度、深度,五花八门的方法、技巧,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有的人一下子悲观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环节,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和一些优秀的同学没法比。而事实上两者并无差异,即使所谓的差异也只是这些学生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根据这种现象,我采取循循善诱、个别辅导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可以克服的,只要能克服缺点,消除不良因素,辅之以努力学习,成绩总会提高的。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学生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

二、运用直观,激发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适合七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七年级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当然,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它仅是作为向抽象思维概念过渡的桥梁,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三、联系生活,触发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传授,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四、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目的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

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如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操作,尽可能利用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练、语调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总之,学习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当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手段、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体验艰辛探索的历程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