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现代研究状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太平圣惠方》现代研究状况分析

曹海琳1郁保生*

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太平圣惠方》是首部大型官修方书,集宋初及以前医学之大成,其篇幅巨大,是研究宋代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医学巨著。2000年以来对该书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主要体现在对《圣惠方》版本与编著特点研究、应用与传播研究、内容与药方研究、该书中淳化本《伤寒论》的考证、数据挖掘技术在《圣惠方》的应用等方面,均取得较重要的成果,同时反映了对《圣惠方》的研究需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太平圣惠方;综述;现状分析

1《太平圣惠方》的版本与编著特点研究

1.1《太平圣惠方》的流传版本研究

严氏[1]认为该书自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颁行后,于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由福建路转运司重刊过一次。目前所有抄本,大多据自此本。但是至今北宋刻本已散佚不存,而南宋闽刻本尚有残本五十卷存于日本,现收藏于名古屋市蓬左文库[3]。林氏等[2]指出,1985年版《圣惠方》虽堪称目前最完整版本,但仍未能恢复原书全貌。韩氏[3]又指出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查到其引文,从而恢复其原貌。

1.2《太平圣惠方》的编著特点研究

韩氏[1]认为《圣惠方》于淳化三年(992)二月书成,前后历时15年,兼收了《内经》《千金》《外台》等古籍医书的相关内容,堪称北宋前期医学知识的汇总。田氏[4]认为该书内容浩繁,记述医道,博采众家之长处,分类详尽,条理清晰,每门之前冠以有关病因论述,其后分别处方和疗法;每部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理冠其首,而方药次之,成百卷。

2《太平圣惠方》的应用与传播研究

韩氏[1]认为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是《圣惠方》与普及的重要手段,且当时医书已成为儒家宣扬“以医载道”“奉亲养老”的重要途径。汪氏[5]指出该书得到君王大力推行,实在巩固政权,且达到“抑巫倡医”的作用。

3《太平圣惠方》的内容与药方研究

3.1治小儿诸方

《圣惠方》对儿科发展贡献极大。苗氏[6]认为《圣惠方》详尽儿科生理、病理、临床、单验方、针灸,且本书收载了食治小儿诸方十一首,所治之病广泛。陈氏[7]就书中所收载的有关小儿养护思想、危急重症的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从小儿初生拭口到节乳食、适寒温、多游戏、慎太饱及忌厚热等方面引证,阐发了婴幼儿护养的重要性。且认为《圣惠方》收载了巢氏“婴病调母”的方法。

3.2治眼病方

深入对本书的研究,董氏[8]提出该书详论针拨内障眼病的方法,强调注意术前准备及适应证,术时必须根据病情,决定“用针轻重,宜浅宜深,宜迟宜疾。”重视术中继发病的处理及予后的调护。由于眼睛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讲究药物的炮制和剂型。

3.3治中风药方

王氏[9]提出《圣惠方》治疗中风的特点是以以续命汤为基础,结合临床辨证。融入多种治法的新的治风模式,充分体现了辨病、辨症、与辨证的高度结合。

3.4治虚劳病方

王氏[10]认为滋润治劳是《圣惠方》的一重要特点,其治虚的滋润方,大致可分甘寒润泽、酸甘化阴、血肉滋填、甘温柔养等,且甘寒滋润之方在书中甚多,说明它是宋代当时治虚清热的常用方,为后世朱丹溪、王肯堂等滋阴法奠定基础。

3.5治三消病方

《圣惠方》中指出“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11]李氏[12]等认为此三消通过症状分类扩大了疾病的认识范围,与现代医家对消渴症状的描述“三多一少”有所不同,说明后世医家对消渴病赋予了新的含义。

3.6食治

《圣惠方》中专辟“食治论”两卷,强调“病时治病,平时养生”,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养生学思想。《圣惠方》中的养生思想主要集中在第九十六、九十七卷中的“食治门”之中,共28种疾病的食疗方法[13]。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养生体系,在养生学上具有独特地位。

3.7针灸

《圣惠方》中针法、灸法俱载,近年来对《圣惠方》的研究多偏向于灸法。臧氏[14]批判了隋唐时期部分医家偏重施灸的思想,对灸法的适宜范围、部位、灸量,以及施灸禁忌等提出了独到见解,提出“因病施灸,勿拘炷大”之说。郭氏[15]着重提出施灸顺序、可灸病症、禁灸病症、施灸时机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张氏[16]等发现,除艾以外施灸材料丰富,如硫磺、竹茹、等。且隔物灸种类较多。

4《太平圣惠方》中淳化本《伤寒论》的考证

侯氏等[17]认为淳化本《伤寒论》,是指收载于《圣惠方·卷八》中的《伤寒论》残卷,是可以确切考证出来的流传于六朝时期的传本。张氏等[18]在仔细研究淳化本《伤寒论》的命名过程,从《圣惠方》卷八至卷十四的伤寒目录中发现此版本与《伤寒杂病论》可能相关。由于日本汉经方的盛行,许多日本学者展开了对《圣惠方》中淳化本《伤寒论》的研究,如小高修司、冈田研吉、牧角和宏[19]先生详尽研究两书之间的联系。

5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太平圣惠方》中某一证型分析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进行统计,从而得出相应病证方药的配伍规律,如尙氏等[20]对《圣惠方》中所载治疗癣病的外用方药分析,得出外用方剂组成、药物性味及归经有明显规律。王氏[21]也通过该技术得出肝脏论篇用药规律。

6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圣惠方》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该书的药方研究,但总体来看对《圣惠方》的研究仍有不足:①各科内容未完全集中而零散分布在他卷,对其研究整理归纳工作较少;②数据挖掘分析多集中在方药频数与两两中药的相关度,而较少演化出核心组合得到新处方;③由于该书受历史因素影响,掺杂一些神授、朱符等内容,需要批判继承,其中并没有相关深入研究;④《圣惠方》成书于北宋初期,而《圣济总录》成书于北宋末期,都为最早大型官书,两者有何联系,其中体现了北宋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特点,都还值得去挖掘。

参考文献:

[1]严菱舟.关于《太平聖惠方》[J].中医杂志,1962(08):31-32.

[2]林娜,高晓山.《太平圣惠方》阙文辑补[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02):40-43.

[3]韩毅.国家、医学与社会:《太平圣惠方》在宋代的应用与传播[J].宋史研究论丛,2010(00):499-535.

[4]田文敬.略论《太平圣惠方》编著特点[J].陕西中医,2006(09):1135-1137.

[5]汪纯.论北宋中央政府面向大众的健康传播[D].安徽师范大学.2016.

[6]苗晋.《太平圣惠方》对儿科学的贡献[J].陕西中医,1984(07):48.

[7]陈代斌.《太平圣惠方》儿科学思想探要[J].光明中医,2004(02):4-6.

[8]董泽洪.《太平圣惠方》对内障眼病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04):30-32.

[9]王莉.《太平圣惠方》论治中风的特点和成就[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2004(01):8-10.

[10]王莉.《太平圣惠方》滋润治劳论[J].浙江中医杂志,2004(06):22-23.

[11]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简介,出版说明.

[12]李鹏慧,李庆和.《太平圣惠方》“三消”解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03):149-151.

[13]李翊菲,孙晓生.《太平圣惠方》“食治论”卷中医养生学思想解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06):1016-1018.

[14]臧明.《太平圣惠方》的灸法理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06):1328-1329.

[15]郭森.《太平圣惠方》灸法理论探析[J].四川中医,2018,36(10):25-28.

[16]张昆,郑君.《太平圣惠方》灸学思想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1,43(08):76-77.

[17]侯建春,孙华妤,李俊德.淳化本《伤寒论》版本源流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05):372-373.

[18]张慧蕊,梁永宣.《太平圣惠方》中的淳化本《伤寒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01):15-17.

[19]小高修司,冈田研吉,牧角和宏,杨文喆,张再良.关于《伤寒论》的古与今(续)——围绕《太平圣惠方》与《宋版伤寒论》展开的话题[J].国医论坛,2008(06):1-5.

[20]尚佩生,林兵,冯晓刚.《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癣病”外用方药浅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06):59-60.

[21]王利敏,张蕙,闫军堂,丁宁,赵歆.《太平圣惠方》肝脏论篇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