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琴教授治疗大动脉炎一例

/ 2

郭维琴教授治疗大动脉炎一例

邓乃哲1姜玉梅2陈会娟3姬荣倩4陈世龙5王亚红#6郭维琴6指

邓乃哲1姜玉梅2陈会娟3姬荣倩4陈世龙5王亚红#6郭维琴6指导

(1河北省大城县中医院邮编河北大城065900;2河北省深泽县中医院河北深泽052560;

3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保定071000;4河北省中医院河北050000;

5河北省承德县中医院河北承德067400;6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北京100000)

作者简介:邓乃哲,(1971-),男,汉族,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人,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为郭维琴名医工作站成员,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王亚红,(1967-),女,汉族,河南人,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郭士魁名家研究室项目(项目编号:2011-SZ-A-27),郭维琴名医传承工作站项目(项目编号:2011-SZ-C-33),首发基金联合攻关资助项目(SF-2009-I-04)。【关键词】名医经验;大动脉炎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88-01

郭维琴教授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有幸从师侍诊,郭老师诊治心血管疾病,遣方用药颇有独到匠心之处,疗效显著,获益颇多,现将郭师治疗一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和同道共享。

1概述

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常引起多发性动脉狭窄和闭塞,出现相应器官和组织供血不足征象。又称为无脉证、主动脉弓综合征、或动脉炎。根据病理变化分为5型:①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及分支②胸腹主动脉型,病变累及胸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③腹主动脉型:主要累及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④肺动脉型:主要累及肺动脉⑤混合型:病变同时累及以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血管。

2临床表现

2.1急性期有发热、不适、体重减轻、盗汗、关节痛、无力等全身症状

2.2疾病的慢性期出现与大动脉炎阻塞有关的症状:①主动脉弓及其分支(颈总动脉、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受累狭窄,上肢易疲劳,发凉或麻木,血压低于健侧≥10mmHg,颈部血管杂音,疼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昏厥,甚至偏瘫;②胸-腹-髂总动脉受累狭窄,下肢麻木,发凉,疼痛,易疲劳,可有间歇性跛行;③肾动脉受累狭窄可导致严重,持久而顽固的高血压;④肺动脉受累狭窄出现心悸、气急;⑤冠状动脉受累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3中医病因病机

郭老讲,根据临床表现,此病与中医“微脉”、“伏脉”、似,当肢体动脉狭窄和闭塞,严重缺血,发生肢体坏疽者,属于“脱疽”、“脱骨疔”的范畴。《医学心悟》中有“一手无脉,曰单脉,二手无脉,曰双脉”,认为“脉伏不出者,寒气闭塞也”,为气虚,真火不足,也有“郁热极深,反见假寒之象,脉涩滞之甚,似伏而非伏也”,另“痛极则脉伏,痛止则脉出也”,即疼痛也能引起脉伏。郭维琴教授先父郭世魁认为,本病为无脉证范畴,分为阳虚、阴虚、痹症、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等四个类型,认为本病症状复杂,病情多变,但治疗应针对血脉这个症结所在,重用活血化瘀,贯穿于各型中。郭老认为其病因病机为:

3.1先天不足或久病致心气虚,脾肾阳虚,心气虚致鼓动血液无力,血行迟缓,气血瘀阻经脉。脾肾阳虚致阴寒内生,血脉凝滞。

3.2情志失调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3.3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邪阻脉络。

以上均可致血脉经络闭塞不通出现大动脉炎。

4病例分析

郭维琴教授治疗一例无脉症女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肖某某,女,1988年生,学生,患者于2005年患“心肌炎”,治愈后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逐渐出现面部皮疹,伴光过敏,无口腔溃疡,无关节肿痛,未予重视,此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自觉体力、耐力轻度下降,2008年学校体检时发现右上肢血压测不到,2009年出现乏力伴视物模糊,于光线变化时明显,可自行缓解。

2010年5月主因“活动后气短5年,乏力伴视物模糊1年余”入东直门医院住院治疗,查体:右下肢血压130/90mmHg,双上肢及左下肢血压测不出,神志清,口唇无紫绀,右颈动脉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04次/分,律齐,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无压痛。辅助检查:血管超声: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外动脉起始处内中膜弥漫性增厚(符合大动脉炎),双侧锁骨下动脉大动脉炎,眼科检查:周边视野消失,60度视野缺损,造影:双周边大片无灌溉区、血管扩张渗出出血。舌质紫暗,苔腻,左脉沉细,右脉不可触及。请郭老会诊,据症舌脉诊断为:中医诊断、痹症、气虚血瘀;西医诊断、大动脉炎,予抗血小板聚集、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郭维琴教授给予中药调治,具体拟方如下:党参15g、生黄芪20g、丹参2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山慈菇15g、穿山龙30g、夏枯草12g、蔓荆子10g、昆布10g、潼白蒺藜各10g、荜拨6g、旱莲草12g、丹皮10g、桂枝10g,一日一剂,水煎服,经住院治疗20余天并随证加减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后一直门诊中医中药治疗,于2010.08.17日复诊,患者药后诉视物较前清楚,闪光减少,有时疲乏,自汗,食欲好,二便正常,舌暗苔薄腻微黄,脉未触及。右侧血压不能测到,心率104次/分,律齐。给予方药如下:党参15g生黄芪20g丹参2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穿山龙30g连翘15g山慈菇15g桂枝6g鸡血藤30g山萸肉12g补骨脂15g菟丝子20g白术10g茯苓15g随症加减,长期口服。于2010.11.30复诊时测血压右侧60/40mmHg右侧血压80/60mmHg。2011年5月复诊诉视物较清楚,左上肢血压120/80mmHg,右上肢血压90/60mmHg。于2012.04.24日复诊时患者诉药后已不感乏力及头晕,视力提高,在阳光下能视物清楚,自汗已止,食欲好,二便正常,舌暗苔薄腻,右脉沉细。测血压左侧100/60mmHg,右侧血压80/50mmHg,心率88次/分,律齐。这时已停激素1年零4个月。继续给予中药如下:党参15生黄芪20丹参20红花10三棱10莪术10山慈菇15昆布10夏枯草12穿山龙30五味子10白蒺藜10菊花10葛根15川芎10沙苑子10,一日一剂,水煎服。患者至今复诊时诉病情平稳。

5治疗体会

郭维琴教授据证遣方用药,合理配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参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充沛则鼓动血液有力,血液正常输布全身经络,亦可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本病例在治疗中以益气活血为主,使用党参、生黄芪益气行血,兼防活血通络之品耗气,丹参、红花活血。唐荣川《血证论·卷五》:瘀血在经络之间“则结为癥瘕”“与气相战斗,则郁蒸腐化而变为脓”,故以三棱、莪术、穿山龙破血逐瘀通络,昆布、潼白蒺藜软坚散结,连翘、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王冰注《素问·五藏生成》“肝藏血,心行之”,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才可养肝明目,并可助心血运行,故以旱莲草养肝阴、丹皮凉血活血,佐制血热妄行,夏枯草、蔓荆子菊花清肝明目。治疗中并加以荜拨、桂枝温通阳气以助活血化瘀。随症加减中亦体现出清、调、补之妙。全方以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