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管理

蒋琳绯

蒋琳绯(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57-01【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和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入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紫绀、水肿、腹水改善的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一般资料均明显差别;②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新型护理模式可以显著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以及更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加严格的监测患者出入量及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对减少住院天数和费用,以及心功能的改善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管理心功能近年来,随着心脏病治疗方法的改进以及整个人群寿命的延长,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2.0%,而65岁以上人群可在6%~10%。在我国,对有代表性的10个省市35~74岁15518人流行病学的调查,CHF的发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病率也增加,65岁以上则为1.3%(男女分别为1.1%、1.%)。在美国据估计有500万慢性CHF患者,每年又约50万新被诊断的病历。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明确诊断的CHF患者312例,其中实行全程综合管理干预的172例,没实行综合管理干预的患者即对照组140例。其中男148例,女164例,平均年龄(59.2±8.1)岁;根据随机和平衡的原则,将31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原则随机分为干预组172例和对照组140例。入网前两组患者的心衰程度,药物治疗情况,对自己本身疾病的认知情况,家庭支持程度,文化程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试验的一年里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方面无显著性差异。1.2方法1.2.1诊断明确的CHF出院或门诊化验结果符合要求的患者填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心衰病程、心功能分级、以往心脏病治疗、以往特殊心脏检查(包括冠脉造影、PTCA、PTCA+stent、CABG、起搏器、射频消融、ECT)主诉、体检、特殊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功等)、实验室检查、住院处理等十多个项目。再次住院时填写《住院心衰表》,每次住院都重新填一份《住院心衰表》。存入患者自己盼档案。1.2.2生活方式干预:实验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限盐(每日不超过5g)、戒烟、戒酒(可喝葡萄酒)、多吃青菜、水果和豆制品,少吃或不吃动物的内脏。1.2.3健康教育干预:患者入网时护士要详细评估患者自己疾病的认知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给患者提出指导和教育。每周护士给患者集中讲课一次,每两周主任给患者讲课一次,向患者讲授心脏的解剖、构成、CHF的发病原因、机理、症状、体征、用药、自我护理的技能,平时生活中注意各项、心理保健、家庭支持等医学常识和自我护重视的情况。1.2.4运动干预:教育指导患者坚持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氧活动,如走步、坐座登车,以自己身体的承爱能力为限度,应从低水平逐渐增大,最初的目标心率应该是比休息时增加5~10次/分,或比立位时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宜。运动可采取间歇方式,如运动2~6分钟,休息1~2分钟,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开始时持续时间为5~1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或者仅增加运动持续时间,然后再增加运动强度。不仅增加患者的活动耐力,而且可提高患者在自我概念方面的自我满意度,维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即使客观参数没有改善,也能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其自尊的需要,设有心衰门诊,由心内科专职专家出诊。1.2.5院外随访干预:出院后每2周随访一次,进行再教育活动,进一步调整防治方案,完善随访数据管理,增加患者的综合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使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特别要注重保证患者的心理平衡,情况稳定,如有病情加重情况,及时到医院复诊及住院。1.2.6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比较: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得分越多说明心功能越差。1.2.7统计处理:两组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各项检验指标比较用t检验,率统计刚x2检验。2结果2.1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一年后对照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不明显,而心衰网组患者一年后胸闷、乏力、呼吸困难、腹水、水肿、紫绀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1),也高于入网前的症状、体征(P<0.01),结果显示见表1。2.2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LVEF值的变化:心衰网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EF值比对照组和入网前有明显好转(P<0.05),结果显示见表2。2.3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比较:心衰组一年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56%上升到95%,其依从性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由55%上升到61%,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衰网患者满意度从入网时的57%上升到98%,有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组从56%上升到65%,改善不显著。2.4两组患者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曰和并发症比较:心衰网组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日和并发症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果显示,建立心衰网,对患者实施全程综合管理效果显著。

3讨论

3.1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诊断CHF的患者五年内死亡率几乎是50%,这个数字不仅发映其慢性、危重的特点,更因其治疗不规范,药物依从性差,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特点,使患者频繁住院,反复治疗,成为家庭、社会的沉重的负担。据调查显示,患者院外治疗依从性仅占55%,而心衰网可以将患者进行全程管理,随时保持联系,沟通信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心脏专科护士及医生给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咨询、诊疗、用药指导、健康教育、运动训练、饮食控制,使患者及家属对CHF有了全面的认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增加对医护的信任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住院次数,缩短住院日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缓CHF的进展,减少了死亡率,提高CHF患者的生存寿命及生命质量。3.2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同是一样的CHF,实现了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复诊、家庭随访的全程综合管理后,患者的自我症状、体征有了明显的改善,生命体征趋于正常,EF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尽早建立完整、系统和连续的心血管防治防线,发挥护士的优势,重点控制起危险因素,综合干预起生活行为、饮食、睡眠、心理因素,提高起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致残率,创建新的医学模式。

参考文献[1]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比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6(23)681-682[2]黎慧莲,王利玲,叶小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社区医学杂志,2014,24(12):20-21[3]沈玉枝,王贵芝,邢宇,朱建国,张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院后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06,03(6):23-24[4]钱海兰,王君俏,郁艳梅,缪爱凤,沈王琴.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2,10(12)688-690[5]潘国洲.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分析.吉林医学,2013,,19(34):3822-3823[6]包敦仁.合并糖尿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性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13,05,(51):134-135[7]沈潞华.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04,19(2):153~155[8]杨翠萍,刘艳丽.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卫生产业,2012(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