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6
/ 2

浅议《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

雷志强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山西晋中031100

摘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术语及定义多,内容范围广,涉及面宽,应用性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要做好《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就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走教学创新之路。

关键词:极限配合;技术测量;教学

1教学现状分析

1.1教材内容与能力培养目标不完全协调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内容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概念及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涉及实践及技能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教育,其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能掌握为主,以实用、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现有技工学校所采用的教材"陈述性知识"还比较多,"过程性知识"比较少,使得教学与能力培养目标不协调,从而使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1.2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只简单介绍了各种量具的原理、用途、读数方法,而对于如何获得尺寸并满足精度要求却没有详细地说明,理论与实践没有较好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对本课程在以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果不好

极限课的课堂教学中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中往往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同时由于课程内容中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1.4缺少必要的工艺铺垫,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提高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时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与工艺常识,很多内容难以理解,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时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与工艺常识,很多内容难以理解,即使学生当时听懂了也是似懂非懂,不久后就会遗忘。所以只有到现场去多实践才能加深记忆。

1.5实验条件滞后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测量部分有很多量具量仪需要操作。现有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演示学生模仿,侧重点是单一的复制书中的度数原理和操作流程。目前的实际操作环节很难适应工厂的实际需要。课程相关的实习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这就造成生均设备占有率普遍不高。另外,随着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课程中涉及的实验器具未能与企业同步,造成学生的知识获取滞后明显。

2《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进方法

2.1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

授课形式主要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首先明确课程项目,提出任务,组织学生思考,接着引出学习目标、分组、分配学生填写任务分配计划表,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展示,最后老师讲评,总结学生展示的亮点,讲清楚任务要求,演示量具测量的使用方法,给出正确测量结果,同时点评学生在讨论、自评和互评中出现的疑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找出解决任务的方法和正确答案,并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2科学精选讲授内容,突破难点,精讲重点

互换性是现代化生产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原则。是指制成的一批产品,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该课程的基础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安排,适当删减。对教材的深度和难度进行解读,融入自己对课程要点提炼的思想,把繁杂的概念、符号、叙述性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形成显而易见表格,把各个知识点生动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简化公式,方便理解记忆,针对相关重点和难点,设计贴近生活的导入和互动性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具备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看懂图样并熟悉图样上的多种技术要求、符号、代号,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如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牵动全局的内容,归纳知识链如下:互换性→基本尺寸→尺寸偏差→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公差(带)→配合→三种配合。

2.3多媒体与实践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情景再现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教师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如概念分类、机器动作、测量方法等)适当播放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效率和生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要好于教师讲解。

但多媒体教学由于信息量大,更换的频率过高,学生会“吸收不进、消化不良”;同时多媒体教学受机器的限制,教师难以接受学生的情绪反馈,影响师生互动。所以,教师应注意不要一味依赖多媒体,对于解题过程、公差带绘图过程,若能做到一人一机,可用相应的课件进行教学,否则应由教师在黑板上做演示,再由学生实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对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五章的测量部分,应带领学生到试验室、实习车间去,一组(人)一机,做到人人动手,亲身体验。试验前按大纲要求提出注意事项、试验步骤,试验后要求学生填写试验报告,分析试验数据,并总结试验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

2.4扩宽教学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的内容与实践结合紧密,贯穿机械加工的整个流程,无论是设计,制造,工艺编制还是检验都需要这门课的理论支撑。中职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培养合格的生产技术工人。为此,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必须加大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从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工作,在企业的要求下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应做到将课堂开设在工厂,将实验安排在车间,将考试举行在工位。

2.5课堂教学应用命题转化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命题转化处理问题的能力。即抓住问题的本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待解和难解的问题转化成易解的小问题,从而步步深入,最终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例如,在练习册14页中,有一题要求比较三对孔、轴配合关系的异同,学生们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把这题分解成三小题,分别分析三个孔的异同,再分析三个轴的异同,最后分析三种配合关系的异同,困难就迎刃而解。这一题提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冷静思考,不要被困难吓倒,方法总比困难多。在经历坎坷和磨难时,我们要学会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耐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结语

总之,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结合实际,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策略,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与教师所愿紧紧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卫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之我见[J].职业技术,2011(05).

[2]郭哲毅.《浅谈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学方法》,[J].职业,2015(05)

[3]高晓玲.《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浅谈》,[M].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

[4]胡维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法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