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研究

孙天宇胡同慧于天超林万春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于大庆油田总医院行髋部手术的超高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对照组患者应用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恶心2例、瘙痒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髋部手术;超高龄;麻醉效果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的加剧,临床中行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加,术前麻醉已成为了临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髋部骨折属于老年群体中常见的一种创伤,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身体各系统、器官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在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超高龄老年患者,影响术后康复[1]。为找到一种更符合老年髋部骨折术需求的麻醉方式,尽可能减少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等,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超高龄髋部手术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髋部手术的40例高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86.45±3.45)岁,ASAII或III级。全髋置换术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闭合复位内固定术24例,股骨近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4例,脑中风病史2例,慢支肺气肿病史3例,中度贫血6例,心电图异常17例(房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及ST-T改变)及对侧髋关节手术病史1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改善患者生理状态并根据手术种类和患者病情选择性备血。剔除标准:①监测记录不能顺利完成者或记录不完整,以致无法作出安全性评价者;②研究过程中家属要求自行退出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禁食8-12h,不使用任何术前药物。入室后开放静脉,鼻导管吸氧3-5L/min,桡动脉穿刺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麻醉前补充复方乳酸钠10-15ml/kg。对照组患者应用硬膜外麻醉,即术前常规备皮消毒,开放上肢静脉,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溶液,速度为10ml·kg-1·h-1,经鼻吸氧速度为2L/min;术中行硬膜外麻醉,穿刺部位选择L3~4椎间隙,确认针头进入硬膜腔后置入3~4cm导管且固定完善,以便注入麻醉药物。观察组患者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进针部位与对照组相同,穿刺部位为蛛膜下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后均静脉注射0.5%布比卡因(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00210502H)1ml,速度为0.2ml/s,麻醉平面为T8~10,必要时可适量追加布比卡因维持麻醉效果。

1.3观察指标

参考文献[2],麻醉效果分优、良、差三个等级。优:患者麻醉满意、无痛、肌松良好、安静,可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良:患者麻醉欠满意、有轻度疼痛、肌松欠佳、有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出现非病情所致轻微波动;差:患者麻醉不满意、疼痛明显、肌松较差、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改善不理想。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行正态性检验后,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恶心2例、瘙痒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髋骨不仅需要承受人体自身垂直朝下的应力,还要承担起活动时髋关节收到的剪式应力,结构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在受到间接性旋转外力作用时极易出现转子、股骨颈等部位的骨折[1]。髋部骨折作为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造成了严重困扰。目前,临床治疗髋部骨折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因此,选择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麻醉方式,也是手术成功的保障之一。全身麻醉(GA)、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GSEA)作为髋部骨折术的常用麻醉措施,前者气管插管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优势,术中可保持老年患者良好的通气功能。但气管插管全麻后呼吸系统残留的后遗症及插管、拔管过程中心血管反应可造成老年患者二次创伤。超高龄患者行脐以下手术时应首选椎管内麻醉,可有效避免全麻所致的各种并发症[3]。椎管内麻醉按麻醉药物作用部位不同分为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麻醉效果更稳定,且不易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可为超高龄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硬膜外麻醉,由于老年人多有韧带纤维化或钙化还常并有椎体肥大和骨质增生以及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随年龄增长而变窄,容积减少,因而对麻醉穿刺技术要求较高,操作时遇到穿刺困难的机率也比较高,而且椎管解剖结构的改变还可能造成麻醉区域模糊或阻滞效果不完全。此外,高龄患者的听力减退,反应迟钝,在麻醉操作时与其交流也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穿刺时损伤脊神经的机率[3]。较之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操作相对容易,麻醉损伤也较小。本次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现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恶心2例、瘙痒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权.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5):149-150

[2]李晓蓉.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8C):98-99

[3]顾丽莉,陆丽娟,张中军,等.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1):110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