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创新学习”中的情境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浅谈数学“创新学习”中的情境设计

焦宗双方丽敏

焦宗双方丽敏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高阳小学261300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缘于思考,而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实质又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能否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又是衡量学生思维活动优劣的重要标志,因此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是诱发学生创新动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精心设计“情境”是营造产生最佳思维使学生迅速展开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关键。

如同植物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才能生长一样,人的思维活动随着环境、气氛的不同,其质量相差很大。对于一个课堂而言,情境的不同会引起学习气氛的差异,制约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从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效果。因此,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迅速展开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展开创新学习思维的必要保证。

一、创设“育人情境”

根据教学原理,数学教学既有“教”的一面,也有“导”的一面。实践证明,“导”在教学中产生的作用同样十分重大,一些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失败其根源就在于:这些课堂教学只重视了“教”而忽视了“导”的作用。教学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及学风培养,从学生的精神和思想上去设计一些学习上的育人情境,从而产生优良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一切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培养优秀的学习品德的风气,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迅速展开并能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学习活动中。如我在进行“圆周长、弧长”的教学时首先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对“π”的取值的研究走过的曲折历程、付出的辛勤汗水及取得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比外国人早1000多年的伟大成就,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其爱国感和民族自豪感,又为其树立了榜样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展开创新思维。

二、创设“偶像情境

树立教师的教学威信,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佩服你、喜欢你,逐步使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偶像”,这也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迅速展开创新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通过教学和平时的接触迅速展开自己的优势和才华,结合课堂教学有意设计一些“偶像情境”。例如:展示自己扎实的数学功底、高超的解题能力、独特巧妙的构思、幽默的语言、漂亮的板书乃至于整洁的衣着、自然大方的教态、高尚的人格等,让学生从内心佩服你、喜欢你,进而在心目中以你为偶像的同时喜欢数学的学习和创新,也就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进行“创新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语言除了常规的流畅生动外,应在创设问题及愉悦上下工夫,尽可能营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公理“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时,平铺直述地介绍公理就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如果重视创设“情境”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是这样做的:结合地图提出问题,从青岛去大连,一般可以乘火车,也可以坐轮船,还可以搭飞机,这三种交通工具哪种行程最少?(飞机。)学生回答后再问:为什么飞机的行程最少?由此得出公理,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同时迅速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牢固记住了所学知识。

四、设计“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能激起产生最佳思维展开创新活动的“浪花”。因此,设计一下教学情节来打破思维上的过分顺利,也是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又一关键。例如,在讲“圆内两条相交弦是否能互相平分”时,我巧设陷阱:先画了两条弦AB、CD在圆内相交于点P但不垂直的图形,师生共同分析证法后,我在黑板上用反证法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布下疑阵,得出:弦AB、CD不能互相平分于点P。所以我说:“圆内的两条相交弦一定不能互相平分。”学生从我语气和神情上受到启发,使思维又一次进入最佳状态,热烈讨论得出了正确结论:“直径除外”,且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设计“激励情境”

“激励情境”能增添产生最佳思维的动力,如同机器需要不断增添其活力,方能使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关键时刻对学生的思维设计一些“激励”,从而增强其思维动力。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其《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说,同样一个人,经过充分激励后发挥的能力,可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激励”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何等重要。例如,教学中注重及时评价,对学生学习上的成功(哪怕是一点点)及时发现并进行鼓励和表扬,像这样的“激励”设计会增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追求层次,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对发现错误的学生更应及时“激励”,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找出失败的原因,他们才能重新扬起思维的风帆。又如培养学习标兵,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等,都是设计“激励情境”的有效方式。

通过以上几种“情境”的设计,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能随时、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