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王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论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王浩

王浩

黑龙江技师学院

摘要:摄影是脱离于绘画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形式上却无法客观的独立出来。同为瞬间艺术它们具有相通的具视觉性、静止性、空间性、造型性等艺术特征,二者通过物质媒介,利用光、影、色、点、线、面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将三维立体形象刻画成二维,以可视形式表达外部形象,从空间中展示出来,让读者可以直观解读。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着物质媒介材料差异。

关键词:画;影;艺术特征

Abstract:Photographyisanartformthatisdetachedfromthepainting,butitcannotbeseparatedfromtheobjectiveintheformofexpression.Inthesameinstantarttheyareinterlinkedwithvisualawareness,motionless,space,shapeandartisticfeatures,boththroughthemassmedia,usinglight,shadow,color,dot,line,faceartmeansfromlifeinterceptiontypicalimage,three-dimensionalimageportrayedastwo-dimensional,inavisualformtoexpresstheexternalimage,theshowfromspace,sothatthereadercanintuitiveunderstanding.Therearetwokindsofartforms,materialdifferencesinmediamaterials.

Keywords:painting;shadow;artisticcharacteristics

一、绘画与摄影的共性特征

(一)具有相同的艺术释义

两者艺术手段都是为了更真实的再现,从空间上再现了客观主体;视觉上再现了外部表象;造型上利用了所有元素。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意匠者,乃与图画相等。”摄影作为一种较年轻的艺术媒介,起初并没有现成的范式与可供遵循的标准,于是按照绘画作为判断摄影作品好坏的依据。使之借景抒情,感物咏志,从而摄影便有了画境。

(二)具有相同的视觉空间感

绘画与摄影意蕴丰富,都来自于解脱实体,利用平面表现立体空间,适于传达视觉的感官,欣赏者身临其境。而立体的“假象”都使用了繁复的造型元素,来制造出身处于立体空间的感官错觉。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在作品中融入自我个性的表现,或趋同或不同于当时的历史语境。突破局限在平面的表象,产生对作品以外的艺术感受与力量。使有限的瞬间形象有了无限效果,表达出一种历史纵深感。

(三)表现了相同的生活瞬间性

绘画与摄影要求作者选定空间捕捉有限的瞬间,物化运动中的客观实际。这种“瞬间”具有“超越性”的哲学意义,不同于时空中一切事物皆“变动不居”,产生“局而变动”视觉差异。好似“时光机”一般,造成时间连续性的运动感。就例如高更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一样,既反映出高更完整的人生观,又从所描绘的生活片段中感受到了时空交错,反应出作者把这种种复杂的感情凝聚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形式之中。摄影同样如此,摄影术诞生时,曝光所需的时间较久,被摄者需居于镜头前不动才能完成曝光,实际上当时所拍摄的是时间与空间结合,产生的作品同样是“一瞬间”。

(四)表现了相同的空间并列性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绘画与摄影把众多事物的形态、动作、内在情绪,集中展现在一张图上,把前景、中景、远景并列起来。“看得见,摸不着”使绘画与摄影具有空间压缩感。正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一张平面上并列者多重景象:位于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透过建筑依稀可见的蓝天白云,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二、摄影与绘画的不同特征

(一)使用媒介材料不同

现代设备丰富了摄影师的创作途径,没有照相机就没有摄影。而绘画则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颜料、画笔与画布,通过眼、手和脑配合,依靠艺术家脑海里的画面人工完成作品,与照相机跟不能同日而语,照相机可以通过取景、成像、显像完成对形象的摄取,完全不用描绘,原因在于有机械手段与光学原理的支持,这样便可以造成摄影师与画家技术内涵的差异。许多伟大的画家都是从零开始,苦练绘画技艺,才终成一代艺术引领者。如此画家的技术是“手艺”,而摄影师的技术则是掌握摄影术的运用,门槛相对较低,所以摄影对摄影设备的依赖,也就是说摄影术依赖的是“科学”。

(二)“加法”与“减法”

绘画与摄影同样通过光、影、色、点、线、面塑造形象,而两种艺术的产生过程却大不相同。早期印象派绘画依据太阳光谱中七种色彩去反映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有时艺术家并非使用自然中出现的固有色与固有形态,随着艺术直觉增加客观感受,所以称绘画为“加法”艺术。空白的画纸上艺术家可以随意增减内容,而摄影只能去截取景物的一部分。对于拍摄一棵树而言,客观不变的固有形态,要么选择拍摄树冠,要么选择拍摄树干,所以称之为“减法”艺术。无论“加法”艺术,还是“减法”艺术,绘画与摄影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手段差异。

(三)捕捉“瞬间”的方式不同

手、眼、心灵在拖延与高涨的终止和启始间相协调,留下的瞬间是无法重复的,摄影是用“光“捕捉“瞬间”的艺术。画家持笔落笔,抓取的是画家通过双眼观察留在脑海里的“瞬间”,这种“瞬间”倒不如说是“记忆”。从而说两种艺术形式表现的生活瞬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碰撞与交融

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绘画与摄影的糅合,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早期在我国摄影作为舶来品,经过新文化运动吸力的一批文艺界精英阶层吧摄影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成果广为接纳,摄影成为他们闲暇之余寄情山水,陶冶心性的一种雅号。以中国绘画原理融入摄影的第一人郎静山,利用散点透视和高远视点,把不同景物运用暗房地方合成在一个画面上,创作思想完全是传统中国绘画,用摄影表达出对传统绘画的精神诉求。摄影对于画家而言成了另一种笔与墨,登山临水,摄风光无数,呈世间百态。从画面形式到意蕴追求,完美的结合了绘画与摄影两种艺术形式。

“摄影之至极与(绘画)六法道虽疏而理则同”绘画与摄影在互动中流变,在追求真实的旅途中相遇,在艺术长河中借鉴、促进与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的变革[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瓦尔特.本雅明(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