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肛肠病术后隐性大出血诊治

/ 1

13例肛肠病术后隐性大出血诊治

邱胜民

邱胜民(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肛肠科河南濮阳457001)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213-01

【关键词】隐性大出血处理预防

肛肠病术后隐性大出血系指一次出血量在200-800ml,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002年2月~2010年3月,我院诊治术后大出血1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7例,女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9岁,平均40岁。混合痔内注结扎外切术后出血4例(其中高血压动脉硬化1例),内痔结扎术后出血2例,巨大直肠息肉术后出血2例,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后出血4例,绒毛状腺瘤术后1例。出血时间最早发生于术后4h,最晚为术后11d,平均2.6d。出血最少200ml,最多800ml,平均500ml。

1.2临床表现13例均有小腹及肛门坠胀;其中8例突然排出600~800ml,3例排出200~500ml鲜血或暗红色凝血块;均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心慌气促,脉搏增快;5例血压突然下降至90/50~85/40mmHg。

2治疗方法

在抗休克的同时,局麻下清除肠腔积血,寻找出血部位。本组13例患者,5例缝扎止血,3例采用1∶1的消痔灵液在出血点周围行直肠粘膜下层点状注射止血,3例采用肛管纱布卷压迫止血,药物灌肠2例,疗效满意。

3治疗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在6h内止血彻底,纠正休克,血压恢复至110/75~120/80mmHg;3例分别在18h、32h内止血完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均在15~18d痊愈出院。

4讨论

肛肠病术后隐性大出血,按出现的时间分为原发性(术后24小时内)与继发性(术后24小时以后)出血。因出血多位于直肠内,早期不易发现。其机理:手术后肛门局部疼痛的刺激,括约肌痉挛紧张性收缩以及肛门内填塞物的压迫堵塞,使直肠内大出血时血液易倒流于结肠,肛管直肠的齿线区附近有着极其丰富的血液供应。诱因:(1)手术操作不当,如内痔结扎不紧或扎束过大以致结扎线松脱;外痔切口超过齿线以上,手术操作粗心、粗暴撕裂组织损伤血管,或手术中忽视出血点处理;内痔注射坏死剂或硬化剂浓度过高、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损伤肌层血管;术中切除范围估计不准确,切除过多、创面过大,损伤深部组织,术中小血管暂时收缩或回缩,术后继发出血;(2)术后护理不善;(3)术后饮酒或食用刺激的食物。

隐性大出血的处理:(1)稳定患者情绪。(2)有出血点者,能缝扎的尽量缝扎;若伤面渗血量小且无明显搏动点,可置入明胶海绵或付肾棉球,也可在创面上撒中药止血粉,用凡士林纱布压迫包扎。(3)对广泛渗血者,可在痔动脉基底部及出血周围注射1:1消痔灵液,使粘膜下层产生无菌性炎症并形成血栓,且能使伤面周围粘膜发生肿胀而压迫周围血管,从而产生机械性压迫止血。(4)对搏动性出血者,应根据组织脆韧情况,局部伤面粘膜下痔动脉分支处采用丝线缝扎,线不宜过细。(5)出血位置较高的患者,暴露操作困难或由于注射硬化剂或坏死剂造成大面积渗血,不便于结扎止血时可采用气囊压迫止血、纱布条填塞止血、8%明矾液100ml保留灌肠或用生理盐水100ml+肾上腺素2mg+凝血酶1000u保留灌肠。(6)口服槐角丸及清热、凉血、止血药和补液增加血容量。

隐性大出血的预防:(1)严格掌握肛肠病的手术适应症,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做全面体格检查及必要的专科检查。(2)掌握正确的手术操作方法,清楚麻醉后局部解剖部位的改变,操作要细心、轻柔,切忌粗暴造成损伤;内痔注射时,准确把握浓度和剂量及操作方法,切不可将药物集中一点,更不能将药物注入肌层。痔核脱落阶段,患者尽量减少活动,不可强行拉掉将要脱落的扎线和剪除剥离干枯的痔核。(3)术后及时换药,或肛内塞入痔疮栓,以隔离肠内容物对受创伤粘膜的化学刺激,减轻术后疼痛及粘膜水肿,促进伤口愈合,必要时创面敷盖凡士林、雷夫诺尔纱条或生肌纱条。(4)口服对细菌敏感、在小肠内不被吸收、可净化粪便的抗生素,常用的药有新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甲硝唑等。(5)吃富含纤维食物,预防发生便秘和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