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刘俊友

刘俊友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初中语文

1设计适度型问题,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一条重要因素就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式中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这里所说的适度,就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合大多数学生知识、能力的水准。用一个不大贴切的比喻:教师所提的问题就如同树上的一颗果实,它尽管红润,香甜,充满了诱惑,但我们若将它置于高入云霄之处,那也只有望洋兴叹,若将它放在人人唾手可得之处,将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正确的方法是将它放在一个合适的高度,看得到,跳起来就可摘得着的地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教学中每篇课文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就会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敏捷。

2设计比较型的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事物,首先就得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思维就是从已知的各种材料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寻求问题的同一答案。从求同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及规律来看,比较型的问题,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求同过程是以彼此相关联的大量具体材料抽出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点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能力。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春》描写春光,《济南的冬天》写冬景,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两篇课文都描写自然景物的美,表达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这两篇课文对自然景物描的写有什么不同?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对于写作有什么借鉴?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初步获得描写景物的规律性知识,求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3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缓慢,原因之一是逆向思维能力差,一个问题正面来问,得心应手,反过来问,就一筹莫展了。因此,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整体逆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或者从一般思路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相互促进。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结尾写道,于勒变成了穷光蛋,兄嫂像躲瘟疫一样避开了他,为了进一步揭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我们可顺着小说的情节发展设问,假如于勒东山再起,又发了财,兄嫂又会如何对待他呢?显然,后一个问法比前一个更可取。

4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他们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并能批驳别的见解,尖锐的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机警的适时的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教学中,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子”,展开争论。教学中,设计如下两方面问题。第一方面是使争论的一方“上当受骗”。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此文有人说是按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还有人说,此文是按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组织材料的,我同意前者,同学们的意见呢?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争论,问题的答案明朗化,前者为明线,后者为暗线,使学生的批判趋于正确,全面。

5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的能力

人类的创造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联想。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如教学《变色龙》一文,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此文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形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变色龙式的人物又是怎样的呢?在作文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作文往往就事议事,孤立的、静止的写一件事情,文章空洞无物、语言干瘪、平淡无奇,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训练。

6设计生活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应多备学生,备他们的思想,备他们的生活。老师应多了解学生圈子里的事,去了解他们爱读什么书,去了解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去了解他们崇拜的偶像多是些什么人,去了解他们的交友观、消费观等,也许只有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才能真正和他们产生共鸣。同时,老师还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有意识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语文的资源是无穷的:图书馆、影剧院、大街上、家中等无处不在;语文的触角是纷繁的:同学、书籍、电视、报纸等满目皆是。语文“小课堂要”向“大世界”的时空推移,使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止走向灵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淀了底蕴,又扩张了语文的“磁力”。学生会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激活灵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献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