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采系统的台区运行工况实时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基于用采系统的台区运行工况实时监测

丁乐杨先才

(国网荆州供电公司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如何主动发现配电网中的异常台区,变用户时候报修改为主动处理,提高单位优质服务水平。本文提出,利用用采系统的运行工况,加上对异常现象和故障现象的判定条件,做到对台区工况的实时监测。

关键词:用采;台区;运行;实时;监测

一、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建设“大检修”体系是对原有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的深度调整和重大变革。通过优化流程、理清界面、缩短链条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配置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成本和费用,全面提升公司运维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主动运维系统对原有生产业务的优化整合,变事后抢修为主动运维,组织架构上统一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促进实现全面集中管控、专业协同合作、运行经济高效的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公司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分公司的具体实施优势,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检修整体作用发挥的更模范。

(二)意义

1.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主动运维新典范

当前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各信息系统均在各自局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好它们,更好的服务于我们,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产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们通过分析各种资源的优势,针对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可行的资源整合方案,最终实现各钟资源的优势互补,打造主动运维的新典范。

2.优化内部信息成果共享机制,探索工作提质新引擎

在不影响现有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孤岛,实现部门协作,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从而指导工作人员更加精准、合理的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事后被动工作到事前主动工作的转变。

3.科技助力更高效,服务为本再集约

通过信息孤岛的打破,实现了各类工作从手动到自动、从人工到智能、从经验到标准的巨大飞跃。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缓解了工作压力,确保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方位、多角度、无偏差的对管理过程进行研判,使精益化科学管理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营配数据贯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按照“一个源头、一套标准、一张电网”的原则,制定营配调贯通业务管理规范,明确基础数据日常维护管理要求,彻底解决电网核心数据营配调多头维护的问题。

打造完善的内部信息渠道和数据库体系,一方面积极优化完善已有的数据收集使用渠道,并努力拓展新的信息渠道,建设外部数据信息知识库;同时,建立公司系统内部数据信息收集使用常态机制,获得必要权限,畅通内部数据信息获取利用渠道。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建设公司成果信息共享系统,建立公司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相关工具、模型、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等统一管理与共享。

(二)优化资源协调机制,强化资源集成优势

针对不同系统资源,按照强强联合的策略形成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台区运行工况实时监测。

当前,用电采集系统能够提供实时运行数据;PMS2.0系统能够提供研判算法并提供研判结果,但该研判结果比当前时间滞后两天;我们的策略就是拿到用电采集系统的台区实时数据,结合PMS2.0的研判算法以及其他模型研究成果,实现实时的台区工况监测。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PMS2.0的研判结果,通过数据比较的方法,发现误报和错报的异常信息。最后,当历史数据足够丰富时,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最终实现风险预警。

用电采集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其基本单元是台区,如果是按照每个台区获取数据,其访问用采系统的次数会较多,给用采系统服务器带来较大负载。

为了杜绝对用采系统的影响,我们首先采取将数据打包的方式,将台区按照以供电所为单位进行数据打包,这样我们只需要拿到所有数据包的数据即可实现全台区数据的获取。同时,我们通过时间段限制手段,保障不在用采系统自身业务的高峰期进行系统访问,从而大幅度降低对用采系统服务器的负载压力,保障其可靠运行。

以城区为例,将约2200个台区的数据打包成6个站所的数据包。每天在6:00至23:45时段采集数据,仅需访问服务器约500次,就能获取所有的数据。几乎对用采服务器没有任何影响。

(三)研究基于台区实时数据动态异常研判模型

基于用电采集系统提供的实时运行数据,研究低电压、过电压、异常电压、过载、重载、三相不平衡、跳闸、接地、高压侧缺相等异常研判模型。提供更加丰富的异常诊断。

1.接地模型

根据当前最近一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来判定。

当前电压一相降低,两相升高,同时零序电流上升50%

2.高压侧缺相模型

根据当前最近一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来判定。

某一相或二相或三相,电流和电压突变为0。

3.跳闸模型

根据当前最近一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来判定,满足任何一种条件的均视为跳闸。

当前三相电流均为0,三相电压均为非异常电压;

4.通讯设备异常诊断模型

根据当前最近一个时间点与前三个时间点比较来判定。

三相电流和电压突变为空,且持续时间为一个小时,则任务通讯设备异常。

三、主要成效

(一)工况实时掌控,服务响应及时

实现城区配网所有台区的动态实时异常监测,在异常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处理。大幅度减少了故障响应时间,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客户投诉的数量。

各类台区异常结果更加及时准确,比PMS2.0系统提前2天,比班组透视窗提前4天。

(二)潜在问题预警,降低风险隐患

针对所有台区的历史运行情况,引入大数据技术,动态分析台区运行存在的潜在问题,并通过预警告知工作人员。力争在异常尚未发生时便将风险消除的隐患阶段。从而大幅度减少了故障数量,提升供电可靠性,从本质上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杜绝系统差异,降低误报漏报

通过对不同系统异常研判结果的比较,结合原始运行数据的溯源,校核各异常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降低误报漏报的异常情况。

(四)更加丰富全面的异常研判

除了提供常规的低(过)电压、异常电压、重载、过载、三相不平衡的研判,还可以提供台区跳闸、高压侧缺相、接地等研判结果。

四、可操作性及推广性分析

(一)操作关键点

1.基于用采系统的访问权限,能够访问目标台区实时运行数据的用户界面(每天96个时间点);

2.基于供电所进行台区运行数据打包;

3.基于数据台账的整理成果,实现“线-变-户”的数据贯通;

4.由于对用电采集系统几乎不造成任何影响。

(二)推广性

1.可纵向拓展至各县市级供电公司;

2.可横向推广至各地市级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