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张亮坡

张亮坡

(永年县讲武总校河北永年057150)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相应的教学策略。首先,要明确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开展学习活动前应将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在学习中应高度关注学习过程,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习之余教师应当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使每一位学生“收获尽在过程中”。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策略〖HTH〗

1.学科性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首先姓“语”,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东西在课外得到延伸,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以“花卉和古诗”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需要学生搜集,理解古诗中有关描写花卉的诗句,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自主表达、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花卉的知识。

2.综合性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3.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要学生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自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重在解决和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身边的、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重在参与探究过程,重在体验与教师方法的引导,突出自主性、亲历性。

3.1把握学段目标,科学统筹安排。

《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我们如何寻找探究的主题指明了方向。如低年级的“找秋天”、“我有一双小小手”;中年级的“古诗中的月亮”、“语文学习小报”;高年级的“优秀作文集”、“我最喜爱的小说主人公”、“社区环境调查”等。这些主题有一些是可以跨年段使用的,但教师应对研究主题做一梳理,避免盲目性,同时对研究的形式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2结合课堂教学,课外适度延伸。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例如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一位学生对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这句话提出了质疑:“在茫茫宇宙中,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宇宙中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这一探究的主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

3.3留心生活实际,探询身边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秋去冬来,不妨引领学生去“找秋天”;学生喜欢上网,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网络作文大赛”;学生爱看电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广告零距离”的调查,研究广告的准确用词。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的主题。如,我们身边的垃圾该如何处理?为什么有的树(如松、柏、冬青)在冬天也不落叶?

3.4综合学科知识,整合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边缘,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赵州桥》,美术教材中的《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自然教材中的《桥》等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我心中的桥”这个探究主题,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历史与结构特点,明白赵州桥、斜拉桥的力学原理,运用泥塑或图画想象设计理想中的大桥。这些学习活动涉及到自然、历史、数学、美术、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学习方式包括阅读、画画、手工、艺术、上网搜索、参观、讨论等。学生一旦投入到这一学习中去,他们可能用到的学习手段,激发出的创造潜能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因此,教师的眼界越开阔,越能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就会发挥得越淋漓尽致。

3.4.1只评成功,不评失败。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年终算总帐”,“帐”是算出来了,但效果却不理想,因为最终的成果不并能代表学生全部的心血。在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可要求学生选出最得意的一次笔记,一份感想,或是一张小报,一幅图画,一段音乐参加评分,鼓励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

3.4.2打破常规,给予高分。

学生大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劳动产品”总是六七十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尽可能实行“高分制”。在亮分时理直气壮地给满分,甚至还可以突破。

3.4.3全员参与,人人参评。

学习结束后,教师让小组内一起合作的同学人人担任评委,当场亮分,学生的积极性不言而喻。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获得教学的正迁移效果。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为指针,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只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了,他们就会有所得,这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所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收稿日期:201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