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分析

郭浩

(黄石普仁医院麻醉科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目的:系统剖析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麻醉处理方式和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3例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麻醉处理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比组(28例),对比组采用异丙酚麻醉,观察组同时联用氯胺酮麻醉,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对比组MAP、HR变化明显,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临床麻醉中,采取异丙酚联用氯胺酮方案,麻醉诱导效果更为稳定,且安全性较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危重患者;麻醉方法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6-0205-02

严重创伤是临床急诊科常见的病症,通常患者危重,复杂多变,且致伤原因多种,往往会出现大量失血、失液、休克等情况,患者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需要尽快接受手术治疗[1]。为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做好麻醉处理。本文主要对我院接治的63例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麻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接诊的63例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先天心脏病及麻醉禁忌症等患者,ASA为Ⅱ~Ⅲ级。依照麻醉处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男女患者比为19:16,20~58岁,(32.1±3.3)岁,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10例,锐器伤6例,其他2例;对比组,28例,男女患者比为16:12,18~57岁,平均(31.5±3.5)岁,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8例,锐器伤5例,其他1例。在基本信息、手术方式、病情等方面,两组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可开展比较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创建静脉通路,给予输液、输血,同时加强心电、血压等体征监护。先输芬太尼(2μg/kg),再输咪达唑仑(0.05mg/kg)和罗库溴铵(0.8mg/kg),均行全麻。对比组应用4μg/mL异丙酚行血浆靶控浓度输注诱导;观察组应用2μg/kg异丙酚+0.5mg/kg氯胺酮诱导。在诱导后5min进行气管插管,40s内完成,成功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CO2分压控制在35mmHg左右。术中应用异丙酚(靶浓度)+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3mg/kg)维持麻醉。

1.3效果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麻醉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5min的血气情况,主要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两组手麻醉后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处理

本研究资料均通过SPSS20.5软件予以统计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数(%)表示,通过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前后血气状况对比

麻醉前后观察组患者的MAP、HR及SpO2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但对比组的MAP、HR变化明显,与插管后1min、5min观察组比较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

2.2两组麻醉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麻醉苏醒后,观察组出现2例轻度头晕,发生率为5.3%。对比组出血2例恶心、呕吐,1例头痛,发生率为12.0%,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严重创伤会造成患者大量失血、失液,使机体血容量降低,同时创伤疼痛还会刺激垂体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此外,因创伤原因和类型不同,绝大多数患者会发生休克,所以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而麻醉处理是治疗的关键[2]。但是因患者机体血容量降低,如何改善和稳定患者血循环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临床麻醉处理方法及麻醉药物较多,大部分麻药会引起心血管系统抑制,再加上机体应激能力降低,易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情况。异丙酚是常用的一种麻醉药物,但其有较明显的心血管抑制效用,可通过影响外周血管张力,抑制心肌收缩,而致血压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肌供血供氧。氯胺酮对于机体循环系统有双重效用,对心肌抑制较小,且能减少心肌Ca+内流,有着剂量依赖性[3]。该药物可促进交感神经兴奋,并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体内儿茶酚释放。

临床研究报道,在手术麻醉中应用亚剂量氯胺酮,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及兴奋循环效用,且对心肌不良作用小。和异丙酚联用,可更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从本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患者采用亚剂量氯胺酮联合异丙酚,患者血压、心脏、血氧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但单一应用异丙酚患者则有较大变化。与王进等人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可以看出,在严重创伤急危重患者急诊手术治疗中,采取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诱导有良好效果,对患者血气影响小,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冬敏,齐桂菊,王红,等.创伤休克病人96例手术中的麻醉处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1):218.

[2]刘明丽.重症创伤患者抢救与麻醉的处理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4(9):137-138.

[3]赵延华.浅议重症创伤患者的麻醉[J].基层医学论坛,2012,11(19):952.

[4]王进,陈为国.严重创伤急危病人的麻醉处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