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中的效果观察

彭姗刘迪

彭姗刘迪(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43000)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实施急救的危急病重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化护理模式。记录患者有效的救治时间。调查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对救治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效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救整体化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248-02

急救护理是针对各种危急重症实施的护理干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由于在实施急救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急救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开始从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模式,在整体化护理模式中,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后进行护理诊断及实施护理措施等。本文观察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实施急救的危急病重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71岁,平均年龄为46.2±5.3岁;损伤严重度评分法(ISS)评分:17-25分共14例,26-39分共24例,大于39分共12例;合并有失血性休克6例,多脏器损伤5例。对照组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为47.5±6.1岁;损伤严重度评分法(ISS)评分:17-25分共15例,26-39分共25例,大于39分共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根据医嘱进行相关急救护理。根据常规对患者实施急救,送入病房或者手术室治疗,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化护理模式:首先制定整体化的急救护理措施,并根据医护人员情况成立整体化护理实施小组,由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整体化护理措施实施的调控人员,制定整体化急救方案,对患者进行急救评估,并预见性的制定各类应急救护措施,根据患者情况提前联系相关病房或者手术室,及时开启绿色通道,抢救时要有步骤有计划。从接诊到患者送入病房或者手术室,均实时整体化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避免空白时间。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有效的救治时间。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分为满意和不满意。③救治效果评定: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生理功能得到恢复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但遗留有功能障碍,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者恶化、死亡,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42.1±12.4分钟;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为72.1±13.8分钟。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6.0%(48/50),对照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70.0%(35/50)。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急救效果

观察组救治效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

组别n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5015211472.0%

观察组502226492.0%

3讨论

急救护理干预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护理活动。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中,危急重症患者主要在急救室内实施急救,根据患者好转情况再转到病房治疗或者送到手术室手术治疗。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范围上有不足,同时还存着者急救护理效果差等缺点,特别是因为急救过程不能连续而导致在急救时间上出现了空白时间,并且在急救环节上存在不完善的缺点。整体化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着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而从整体上实施的护理措施。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摈弃了传统急救护理模式的缺点和不足[1,2]。在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中,对急救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在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中,首先是要求急救护理的出诊速度以及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准备情况,再者就是急救过程中护士的岗位职责以及急救过程的护理措施程序化实施等。整体化急救护理中,在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急救护士统一协调指挥下,制定急救措施,并把整个急救环节衔接起来,避免了急救环节的脱节,赢得了急救时间,扩展了急救效果。

整体化护理模式强调整体性,即护理的组织和实施整体化,在此模式下,不仅护理人员护理素质要高,能够与抢救的治疗程序保持一致,同时要求指挥人员与相关科室的协调能要强,争取实施抢救过程整体化的救护目的[3]。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救治效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均显示实施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优于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体现了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优点:缩短了有效救治时间,为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赢得的有效时间,使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实施实现程序化,使急救护理过程紧密协同,提高了抢救效率,减少了急救环节的空白时间,提高了急救效果。

综上所述,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减少急救护理的空白时间,使急救护理环节程序化,避免了急救护理环节脱节,有效的赢得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效果,改善了危急重症患者预后,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黄建红,陈建洪,俞玉梅,等.急救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3):273-275.

[2]张亚卓,赵雪生,李冰,等.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2):13-15.

[3]黄慧根,黄红友,谢炜坚,等.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6B):1528-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