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儿童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李洪琴

李洪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257-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方法研究儿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总结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结论做好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工作有助于患儿的及早康复。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包括分别由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甲型肝炎(又名甲肝)、乙型肝炎(又名乙肝)、丙型肝炎(又名丙肝)、丁型肝炎(又名丁肝)和戊型肝炎(又名戊肝),儿童以甲肝为多见。病毒性肝炎以消化道症状、有或无黄疸、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为特征。由于病原不同,各型临床特点、流行特点及转归各异,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本病临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瘀胆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五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经口进入人体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1周后才达肝脏,随即通过胆汗排入肠道并出现于粪便之中。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充分明了,一般诊断HAV可能通过免疫介导而不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多种途径如皮肤、黏膜、血液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肝和其他器官(包括胰腺、胆管、肾小球基底膜、皮肤等)。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主要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所致,但也不排除病毒本身引起组织损伤的可能。

3.丙型肝炎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变异能力很强,在HCV感染过程中新的突变株不断出现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作用,这可能是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波浪式升高与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特点

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30日(15-45日);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70日(30-180日);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50日(15-150日);戊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40日(10-70日);丁型肝炎潜伏期尚未确定,可能与乙型肝炎相当。

2.急性肝炎急性甲型肝炎临床特点的阶段性较为典型,可分为3期,总病程有2-4个月。(1)黄疸前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状。本期持续1-21日,一般5-7日。(2)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肝肿大至肋下1-3cm,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3.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型肝炎。根据其临床症状的轻重和变化特点,慢性肝炎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前者是指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等;后者是指病程超过半年,各种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乏力、肝区痛等)明显,肝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等。

4.小儿肝炎特点由于小儿免疫反应较低,感染肝炎病毒后多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感染,在感染HBV后则容易成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有症状者一般表现较轻,以无黄疸或迁延性肝炎为主。

三、护理措施

1.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急性期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渐增加活动,以不疲劳为宜。提供促进患儿休息的环境。

2.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热量足够,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1-1.5g/kg(重症肝炎时给予低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C等;不宜进食过高热量和过多的糖;少吃多餐,饭后休息。

3.做好皮肤护理早晚温水擦浴,剪短指甲,必要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瘙痒皮肤或遵医嘱使用抗组胺类药物。

4.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大小便性状、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1)防治出血:静脉穿刺及抽血部位按压时间延长,嘱咐患儿不要挖鼻腔。并遵医嘱用止血药物,必要时输血。

(2)防治肝性脑病

①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神经反射,及时发现肝性脑病征象。②氨中毒的防治:给予低蛋白饮食,并控制药物氨含量。消化道出血停止后,灌肠以清除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吸收。③遵医嘱用药,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并维持氨基酸平衡,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④遵医嘱及早使用脱水剂,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5.

[2]蒋冬梅.病人健康指导[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