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产生的一般机制与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3

“名师”产生的一般机制与特征

王瑞霞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横店322110)

摘要:“名师”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成长起来的。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它是内在和外在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从“名师”的概念内涵、“名师”的一般特征、产生机制等方面,剖析“名师”成名的内外因素,以期望为“名师”彰显生存的价值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名师”;产生机制;一般特征

一、何为“名师”

“名师”一词最早的起源概念是指精锐的、著名的军队,是对优良军队的美称,而在《辞海》中就从最表层的含义说起,把其概念解释为“有名的老师”。郭华认为“名师”成名的关键在于他的“授课”水平,教师只有拥有了独特的讲课风格和教学特色,并且有了可彰显的教育话语体系才能称得上是“名师”。[1]童富勇和程其云在研究过程中指出“名师”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影响力,而且专业素质又较高的优秀教师。[2]在前人对“名师”研究基础上,张贤金、陈光明、吴新建进一步说道:“名师”,就是指那些热爱着教学事业,掌握着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能够见解独到,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有人格魅力,在教育领域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并形成影响力的优秀教师。[3]程大琥则强调名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他认为“广义上的‘名师’是指在社会各行各界都有着广泛影响,并被别人追随,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人才。这与我们所理解的真正的‘名师’没有太大的联系;狭义上,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教育名家和教育大师,例如教育中的精英人才、教育工作中的杰出代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教育实践的引领者等等,这些人才算是真正的教育‘名师’。”[4]

还有部分学者在“名师”的概念范围方面存在着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名师”的范围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其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如王涵平就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名师’就是指在教育领域内有显著的成就并且美名远扬,影响范围较广的优秀教师或者其他从事与教育相关行业的工作者。”[5]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提出“名师”就教师而言,而不包括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并且他们还认为“名师”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周红与曾晶在界定名师时认为“名师”是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一个称呼,它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既有影响力又有声望和名气的著名优秀教师。[6]王毓珣在界定“名师”内涵的时候认为“‘名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教师,然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影响度,并且具有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一定的创造性、一定的突出成就的,才能称为‘名师’,并且他们是在教育领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7]

通过整理以上学者对“名师”内涵及概念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伴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名师”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全面,在不断地发展中,增加扩大了其内涵范围,形成了动态的发展趋势。整体看来,“名师”的内涵可以简要总结的概括为:“名师”就是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杰出贡献,形成了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在社会影响广泛,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教育工作者。

二、“名师”成长、成名文献综述研究

在对“名师”的成长过程及规律研究方面,学者有不同观点,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阐述。外因侧重于培养,其中,比较常见的提法有“打造说”、“选拔说”、“重压说”。持“打造”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名师’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领导采取一些特殊手段精心‘打造’出来的,没有经过‘打造’,就不会出现‘名师’。而持‘选拔说’观点的研究者指出,‘名师’就是按照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在普通教师中层层选拔出来的。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持‘重压说’的观点,他们认为‘名师’都是通过施加压力,挑战极限,成长出来的。”[8]

内因方面则侧重于自我发展,认为“名师”成长和成名都需要自身发奋努力。郑爽和胡凤阳提出“名师”成长的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自觉意识,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自我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它被称为成长成名的可贵品质和精神;自我意识,即教师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自我同客观世界之关系的意识,被认为是成长的关键;首创精神,即主动提出建议、计划和发明,并付诸实施行动的精神,是成长成名最有力的刺激力量。”[9]他们两人认为“名师”就是在这三方面的内因作用下长期积累教学经验成长起来的。张意忠,宋彦婷考察教学名师的成长历程,认为“名师”成长有共同的普遍规律:成长中需要敬畏教育,在教学中追求卓越;需要富有激情,在生活中关爱学生;需要实践磨砺,在实践中反思教学;需要同伴互助,在博采众长的自我成长。[10]纪望平提出从新手教师到“有名”教师,要树立可以执着追求的人生目标,还要自身不断奋发向上的努力,要经历“从实现学历职称提升到实现教学水平提升、从普通教师到‘名师’”的两个阶段,经历“更新观念、探索教学模式、坚持终身学习、心忧难宁”的四个层次和“夯实基础、熔铸师魂、苦练内功、课题研究、实践效果、专业追求”的六大阶梯。[11]

也有学者认为“名师”成长是内外双因素的共同结果。赵桂霞就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包括内因和外因的看法,认为关键人物、事件、书籍促成了“名师”,而追求个人理想、追求个性品质成就了“名师”。[12]成尚荣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主张和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其成长的必要条件,“名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与组织的培养密切相关。[13]杨文新认为“名师”是通过自我主动发展,经过岗位锻炼和组织培养共同作用结果下成功的,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政府、学校、个人等都投入了不同程度的人力、物力。[14]郭子琪认为促进“名师”的发展与成长“要注重价值引领与人文关怀、要完善制度激励、要发挥“名师”研讨活动的有效促进作用、要着意提升“名师”领导力、要关注个人研修。”[15]

通过整理对“名师”成长的探讨,可以看出学者对“名师”成长虽然说法、见解不同,但从本质来讲都认为成为“名师”需要内外兼顾,既需要内在驱动力,自我学习成长,也需要外在的支持和压力,督促其发展。

三、“名师”产生的一般机制

“‘名师’是官方价值的颔首、社会价值的延伸及个人价值的标杆。”[16]名师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成长起来的。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它是内在和外在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部发展的需求

内部发展的需要促使教师在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中成名。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具有发展自身的需要,超越自我的这种需要成为教师做出选择和变化的起点。

1、自我需求与成长

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按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7]这五种层次的需求影响着教师未成名、成名以及成名之后的专业化发展。在马洛斯提出的五种需求中,对教师影响较大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名师成名的过程就是教师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被满足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成为“名师”之后,由于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认可,其发展的方向就会更偏向于评价群体所倾向的教师形象,以获取更高的社会认可度。自尊的需要推动着教师追求更多的荣誉和名声,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在教师获得尊重和荣誉之后,开始反省自身所处的境遇,将名师的成名机制视为自我发展的机遇,在为了获得荣誉和声望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教学改革,提高自我能力,获得人生的发展与升华。一般来说“名师”的成名始于教师的自我需求,尔后是对自尊的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二者不是泾渭分明的,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叠,不同时机呈现出不同的需求比重。

2、教师的职业特性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职业具有天然的发展性、公共性和专业性。教师专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行为带有“育人”和“育己”两种使命,其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发展。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师获得的发展程度不同。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社会群体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就不同。一部分获得高评价的教师,就逐渐成为了“名师”。教师的职业具有公共性,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其行为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教师能力、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技巧等都会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关注,形成对教师的评价。1993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指明“教师是专业人才”,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已形成了一套可量化易于评价的专业指标,教师评价可以促成其发展。教师的职业特性隐性的促使教师内在的发展成为“名师”。

3、教师的晋升机制

教师的成名过程往往也是教师晋升和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经历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再到专家教师”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在时间脉络上与“名师”成名机制是一致的,教师在这一变化中积蓄实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形象,获得公信力,逐渐形成社会群体的高度评价。部分教师由于其突出的教学水平或道德水平,而成为社会个体心中的“名师”。随着时间的发展,教师的好口碑不断传播,“名师”的形象从社会个体中扩散到社会群体之中。除了教师的实践角色的变化之外,教师成名过程也与我国现有的教师职称制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将教师分为不同的等级,以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为例,小学教师职务设: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三级教师。在教师职称等级评选的过程中,被政治体系化为不同层级待遇的教师等级,使教师从职称中获得一定知名度,推动了教师成名。教师群体的晋升和实践总是伴随着社会的评价,教师个体在适应这一体制的同时,主动向“名师”靠拢,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的成功成名过程。教师在职称晋升和不断实践下,逐渐完善自身,成就的不仅是“名”,更多的是对于教师自身教育使命的认识,以及奉献教育的恒心与毅力。

(二)外部力量指引政治

1、引导“名师”培养机制生成

我国“名师”的培养方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不同层面上可以看出国家对“名师”的重视。从1978年评选“特级教师”开始,到现在各省市的“名师工程”,政府对于“名师”一直持支持态度。政策上积极引导,也为“名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物质待遇。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关于“名师”的政策规范来引导教师的成名机制,通过对于“名师”的肯定,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符合国家标准的“名师”,同时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鼓励“名师工作室”、“名师共同体”和“名师群体”的成立,建立一套除“名师工程”外的“名师”成名途径。在政治力量的引导下,我国的教师成名机制呈现出系统化、有序化和规范化的趋势。

2、社会:教育发展需求

教育水平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社会群体的素质也不断改善,而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也日益迫切需求更高水平教育。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为了实现和满足这种社会需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就需要完善自我。为了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名师”成为教师发展的一种趋向,它引领着教师走向成名之路。教育发展的需求不仅是教师成名机制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师成名是教师发展的附加属性,成为“名师”不是为了“名师”的称号,而是在教师成名的过程中不断探求教师的本真,发掘隐藏在“名师”成名现象背后的教师发展的本质,“名师”的成名就是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成名机制是教师内在发展的需求和外部力量引导的双重作用,是复杂的运作过程。“名师”践行教育使命,引领教育实践,业绩出众,就会赢得学生、学校的信任和赞誉。“名师”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凭借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和发展,就会逐渐在全社会享有盛誉。“名师”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与人格魅力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感染力强,影响力大,辐射面广。为了保持名气,扩大“名师”辐射范围就需要一些维持名气和影响力的手段,所以,“名师”需要“品牌意识”。“名师”要像创立“名牌”那样建构自己,造就自己。要抓“包装”,提高学历层次;要“搞商标”,求学位,上职称,增强威望;要“做广告”,提高知名度;要“善推销”,抓住一切可以展示“名师”才华的机遇。[18]做到以上四方面,教师成名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四、“名师”具有的一般特征

(一)行为示范性

优秀的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名师”更是被别人广泛传诵的模范,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同行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他们的举止风范、工作态度、人格魅力等,对学生的影响都不可估量。对于同行来说,他们的专业精神、专业观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潜质,及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都值得其他老师效仿学习。

(二)程度层次性

“名师”在成名以后,他们的知名度是不一样的,它是由“名师”自身的成就与影响所决定的。他们教学或管理成就越高,影响力范围就越广,知名度也就越高。可以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的“名师”。

(三)影响深远性

“名师”由于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成就被后代赞扬和传诵,他们的思想影响久远,如斯霞、魏书生、窦桂梅等,他们在教育界做出的创造性成就影响着现在的教师和学生,社会名气和威望也持久不退,教育界无人不知。

了解“名师”成名的内外因素,教师可结合自身发展成为名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树立正确的目标,丰富教育思想,构建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直面教育现实问题,不断反思,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教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努力探索出符合教育生活实践的教育规律,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使学生快乐成长,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从对五位名师质的研究中谈起[J].中国教育学刊,2008(8):31-34.

[2]童富勇,程其云.名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221位名师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64-68.

[3]张贤金,陈光明,吴新建.名师培养人选的遴选:做法、评析与建议[J].教师培训,2013,03:22-24.

[4]程大琥.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5]王涵平、周鸿敏.名师成才规律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6]周红.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涵辩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7).

[7]王毓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辩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8][9]郑爽,胡凤阳.“名师热”的冷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3)

[10]张意忠.宋彦婷高校教学名师及其生成机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8).

[11]纪望平.高校“教学名师”成长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0,(6).

作者简介:王瑞霞,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辅导员,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