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

陈洪艳

陈洪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兴区长兴学校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要: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一文,是多年来本人从事语文教学的积淀。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问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采取有效的多样化地提问。即:依据教学内容有层次地提问;结合教学重难点有指向地提问;抓住课堂生成,有探索地提问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有效提问;激发兴趣;创新思维;方法多样

中图分类号:G68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220-01

有效教学是课改以来流行的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能把所学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得活、学得会---这就是有效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会思考、能探索的良好习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侧重从三个方面阐述,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脑子里装着许多为什么,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老师正在专心致志地讲课,他们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你的思路,兴趣盎然地问起问题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下课还围着你刨根问底地问个不停。这时,老师千万要有耐心,不要讨厌学生,倾听他们的问题并与他们讨论解答。老师只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才想问,敢问,会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二、有效“问”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有效地“问”它来自于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预设后产生的问题;有效地问它还来自于语文课堂中的生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与师生互动、学习讨论往往会生成许多问题,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成的问题展开教学。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预设的问题,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有趣问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他们创新的思维。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提出“、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它们都花了什么?谁没参加?为什么……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边读边想边画,然后纷纷举起小手准确地回答问题。学生有回答的,有补充的,他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三、有效“提问”方法多样化

1、依据文本内容有层次地提问

课前,教师预设的问题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预设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教学《秋天》一课时,我是这样问的:“这篇课文写了那些事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哪句话写了农作物的颜色?”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认真读书,找出答案,学生在读书时理解课文。教师有层次地问是语言训练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每节课后的拓展延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坚持做下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逐渐形成,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

2、根据教学重难点有指向地提问

教师课前预设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设计。因为重点内容对整篇课文来说牵是一发而动全文,阅读短文时要抓住“题眼”,因为题眼是阅读内容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题眼”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游园不值》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它既是理解的重点,也是理解难点,还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如果只让学生结合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诗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然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缘由。教学时我追问:同学们,当你“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景象?”“这句诗除了字面意思外,你还有那些理解?”这样的问大大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他们仿佛看到园内树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杏花娇艳,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重重阻力蓬勃发展。教师这样的问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之处,学生既理解诗意,又感悟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哲理,与此同时也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

3、抓住课堂生成探索性地提问

课堂生成是预设不到的精彩,在语文教学中会经常出现意料不到的生成。有的生成在教学中是催化剂,它有点精之用,教师在课堂中抓住生成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升华自己的感情。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学生却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字。面对这个生成的问题,我不是机械地说:“读书时不能添字。”而是追问:“你们在读文章时为什么添了一个“啊”字呢?你的崇敬之情是从何而来的?”学生在读文中就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之情,思想受到熏陶。由此可见,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取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有灵活调控教学的能力,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再把文本内容和生成的内容有机结合,这样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总之,语文课堂中有效地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架起学生信息输出与学习反馈的桥梁;更是师生互动、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地提问,它既是一方法,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只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卓有成效地处理,课堂才会波澜起伏,才能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