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运用的科学对策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阐述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运用的科学对策2

张刚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科学运用

引言: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爆发性、危险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必然会对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泥石流、地震等作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已经让人们“谈虎色变”。所以,为了提高国内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及运用十分重要。

(一)煤矿煤炭采掘中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方法

1、岩溶塌陷

煤矿在进行地下煤炭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矿坑疏干排水工作,就会导致地下矿坑内发生岩溶地下水位降低与渗流现象。由于水位下降,岩溶地质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岩溶塌陷。

具体防治措施:首先,如果已经塌陷,应马上将陷坑回填,使土地能够正常使用,从而避免塌陷坑引发连锁性塌陷。其次,在开采中要实现探查有无可能塌陷的采点,若存在,可在粘性土土洞处开凿通气道,将负压消除,如果存在砂性土土洞,要利用钻孔技术在具体位置钻孔,并向岩溶层灌浆实施岩溶溶道封闭。

2、泥石流

煤矿在采矿的过程中,受人为及原始因素影响。采矿区的若存在植被覆盖率较低、山坡沟谷众多、崩塌及划拨不发育、冲沟发育等现象,在雨季等天气,极易引发泥石流灾害。

防治措施:首先,积极开展开采区地表绿化工作;其次,打造煤矸石隔离带,并建设排水渠道;最后,可在塌陷区、岩溶空洞区使用煤矸石回填,降低煤矸石露天堆放造成的环境破坏。

(二)科学防治地质灾害

1、积极进行地质调查

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人力、物力等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必须对各类资源科学分配、运用。一般应做好具体地区地质状况及四周环境的调查及危险等级划分。然后,根据危险等级及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别,制定科学高效的应对方案。而相关部门可结合方案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才能实现即时反应、降低破坏的处理效果。

2、构建监测预警体制

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必然会造成无法估量的破坏。因此,建立监测预警体制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方法。监测人员应利用监测预警体制内的相关设备,实时检测、分析收到的异常数据,从而对可能出现灾害进行预警,这样将为公民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

3、通过迁移规避灾害

监测预警体制能够有效的预测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而工作人员在对接收到的灾害信息进行分析时,一旦发现灾害的严重等级较高、波及范围较大,此时应马上通知上级,并联系相关部门对灾害范围内的人员进行集中疏散、迁移,从而规避地质灾害。合理的避险方式可以将人们的伤亡程度降到最低,经过以往经验来说,搬迁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方式。[1]所以,相关部门要在地质灾害出现前做好迁移准备工作。当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时,马上对范围内的人口进行紧急迁移,待灾害过后,派遣专业人士进行安全考察,并在安全的时机开展灾区建设活动。[2]

4、完善应急预案的构建

随着国家经济、科学等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内已经具备了构建“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理体系”的能力。只有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才能提高当地工作人员的灾害应急反应、组织及现场处理能力,才能使灾害对公民的影响降至最低,才能为群众的避险与安危提供保障。

(三)地质环境的科学运用对策

1、构建安全性高的工程地质环境

要想提高地质环境的应用效率,就必须构建安全性高的工程地质环境。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相关地区地质环境进行调查、解析,评估某工程四周环境状况,对相关地区工程环境安全性以及环境建设工程受到的影响进行评估;其次,积极的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工程地质环境建设的安全性得以不断提升。由于施工过程中肯定会对地质四周环境带来相应的破坏,所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可能的使人力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才能使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得以提高。最后,要积极的调查、分析相关地区所有因素,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评估首要原则;同时,要做好工程建设安全评估技术的运用,比如对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性进行评价等,对于施工建设中涉及到的注意要点及要求也要仔细揣度,如此才能提高地质环境评估的全面性及有效性。

2、科学的运用区域地质环境

若想改善利用区域地质环境的效率。首先,要做好相关地区特点的调查与解析,然后以特点为基础开展勘察活动,例如,当地环境具有比较鲜明的公益性、服务性,就在勘察利用时充分利用这两项特点,突出优势,避免破坏当地原有优势,在进行地区地质环境项目时也要突出其公益服务性。其次,建立健全地质环境评估体制,在开展相关地区地质监测活动时,要利用本地的地质环境评估体制,然后收集、汇总、分类规划得到的全部信息,实现地质信息库的建立与高效管理。在环境评估期间,要确保征讨流程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从而提高评估效率。最后,在利用地质环境时,要对该环境的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科学性进行有效评估。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工程功能区域划分、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划分等方式,开展区域地质环境的高效运用与建设工作。[3]

结束语:积极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运用策略的研究工作,才能提高国内防治各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运用效率的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廖齐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474-475

[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的若干研究论述[J].吴春春.企业技术开发.2017(11):136-137+140

[3]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王亮,刘长宪.建材与装饰.2016(11):205-206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