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久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浅谈久泄

高玉栋

(城阳区流亭街道卫生院山东青岛266108)

摘要: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和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古时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溪如水而势急着称为泻。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从时间上有暴久之分,暴泻者其势急,多为水泄,久泄者其势缓,多稀软便,久泄亦称慢性腹泻,有濡泄、飧泻、五更泻等不同,久泄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病症,即使暂时治愈,仍有复发的可能。

关键词:久泄;气虚湿停;肝脾肾论治;肺与心调治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病与湿胜,《素问》:脾病者…,虚则腹胀肠鸣,飧泻不化,《内经》: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宗金鉴》:无湿不成泄。可见泄泻主要责之脾与湿。而久泄一般为脾虚失运,气虚不固,水反为湿。暴泄失治致脾气虚衰,运化失权,脾胃积湿不化,升降失司所致。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健运,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后天失养,湿滞内停或情志所伤等因素,每致脾气虚弱,饮食稍有不节,起居略有不适即可导致泄泻。根据五脏及五行相互关系,脾虚可致乘肝,亦可累及于肾,损及肾阳。气虚不固,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水走肠间,故致久泄。

气虚湿停为病,脾肝肾同治为法,法从病出,方随法立。健脾益气、舒肝、调肾(温肾)为治疗久泄之要法。脾主升清,脾虚则不能升清降浊,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下流为泄,肝主疏泄,木克土,肝气乘之,故而泄泻,肾主水,主纳气,肾阳受累,水液的蒸腾气化功能受损,聚水成湿,久之则成泄泻,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司二便,可利小便以实大便,本证乃是久泄,不可分利太过,以防损伤阴液。故治疗时应辩证治疗,脾虚者给予健脾益气,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同时治疗过程中,勿忘湿胜,无湿不成泄,故在健脾益气,抑肝扶脾,温肾健脾的同时,要始终贯穿着健脾,同时要祛湿,此为重中之重。在治疗久泄的过程中,对症治疗的同时都应健脾,脾气健运则运化正常。舒肝、益肾不但有助于健脾,同时益于肝肾。

久泄还间接受肺,心的影响。《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代谢失常,聚水为湿,水湿下流而为泄。肺者,主宣降,主治节,肺为水之上源,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津,以通为本,以降为顺,大肠又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与肺的宣降,脾气的运化,肝的疏泄,肾的蒸腾气化与固摄密切相关,肺与大肠为表里关系,肺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功能,故泄泻的治疗与肺的关系密切,调肺以治泄。心者,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为君主之官,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液,小肠吸收的水分精微等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另一部分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转为糟粕,经大肠的作用排出体外。若心的功能失常,导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职,影响水谷精微等的化生与吸收,故清浊不分,水液与糟粕混杂而导致便溏泄泻。

治疗久泄的过程中,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止泻,可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加减运用之,肝气乘脾者,应抑肝扶脾,祛湿止泻,不要忘记痛泻要方之妙用,肾阳虚衰者,则温肾散寒,涩肠止泻,可用四神丸加减运用之,同时要注意心肺对久泄的影响,心肺病引起者,应调肺治心,往往收到良好的疗效。注意辩证论治,辩证精确则往往收效甚佳。

久泄治疗中的健脾要与运脾相区别,健脾化湿乃是脾虚失健,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化湿。运脾化湿为脾为湿困,气化阻碍,清浊不分,此乃运脾胜湿,运脾乃燥湿,应着重区分。

总之,久泄的治疗应从脾肾肝论治,同时注意对肺与心的调治,健脾与祛湿应贯穿始终,舒肝、温肾的同时勿忘健脾,同时要辩证论治,辩证准确,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内经选读》[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素问经脉别论原文305条.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