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迪·沃霍尔《玛丽莲双连画》评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对安迪·沃霍尔《玛丽莲双连画》评析

胡旸

胡旸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205

摘要:本文对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双连画》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波普艺术汲取的图像资源来源于大众生活,拉近了艺术品与生活的距离。

关键词:波普艺术平面性复制性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科技的普及、新宇宙论的出现以及社会向前的推进,都在波普艺术形成的大背景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国美术史课上老师曾在课堂上给我们教授的达达的反叛思想,波普思想的源泉之一也正来源于此。艺术独创性的神话,在马塞尔杜桑面前,被终结。在他鲜明的个人创作的观点中,他指出:创作结束后,再去重复的任何类似的行为都将使艺术黯然,不再具有挑战意义,而波普艺术却发现了暗含在其中的积极肯定的因素。波普艺术重新描述了物质世界的冷漠外表,对物质的推崇取代了达达对艺术与物的舍弃。从此,在现代艺术史上,一种完全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诞生了。它携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物质欲望,紧密地与消费社会的生活景观联系在一起。十分平面化、无深度、复制性、平庸化和媚俗。

安迪沃霍尔是当代艺术家。他代表着最为颠覆与极端的波普形式表现。他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及商人,他的生活就是本身的波普艺术。沃霍尔的《玛丽莲双连画》,这幅作品属于丝网印刷作品,拥有较大尺幅之作。画面所呈现出的复制性、平面性以及对梦露广告形象的挪用,均反映了波普艺术的基本特征与创作理念。

一、平面性

沃霍尔没有大量地使用拼贴,但是在其作品中非常强调画面的平面性。对于丙烯颜料的运用也是这种平面性形成的原因之一。《玛丽莲双连画》用的就是丙烯。这种平面性的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大众流行语言。不同于传统的绘画的审美需求或是情绪表达。没有画面的肌理与笔触,没有和谐的真实的环境与色彩,在波普艺术中形象被平面展示出来,没有崇高、没有内涵,只有艳丽的颜色、可消费的物品、封闭的空间。这种平面反对形式的深度,使形象平庸化,凸显出一种浓烈的商业气息。这些过分艳丽的颜色同时,以及鬼影般的拖痕,似乎都寓意着与报纸和杂志等廉价、大规模生产方法如出一辙,从而也带来一种平庸、异化和间离的气氛。

二、复制性

艺术家们敏锐地察觉到源于生活的图像价值,他们撇开了绘画的神圣性,媚俗成为其技巧的指导理念。沃霍尔偏好机械性重复,就像他自己所说:“我要让自己变成一台机器。”在他的理念里,艺术家与天才无关,倒是更贴近于生产者——那些批量的生产者。因此,安迪沃霍尔《玛丽莲双连画》形象地体现了商品社会的产物——复制性,并不仅仅是指它是用丝网印刷的,以不断复制对象的且并列的方式以展现,这些艺术品传达出波普艺术对物品态度上的变化,物品是可以复制的,玛丽莲的形象在复制中变得符号化。

复制性,在当代艺术上,占据着一大修辞策略的地位。波普把商品转换为艺术,也使艺术品上呈现商业行为的特点,完备地具有批量生产的功能,客体物的价值地位也就随之上升了。

《玛丽莲双连画》不仅对梦露的形象进行了复制,也对处理方式上的差别进行了保留。报纸的黑白图与电视和摄影的彩色图这两种处理方式并为一体。黑彩色上的交错,体现了人在状态上的微小不同,而且也让靓丽与萧条形成对比,当然,这种对比是感性上的。在流行文化光鲜外表下,包藏着某些真实状态的暗喻,只是复制是排列不完全同样的元素。重复和琐碎,黑白与彩色,在沃霍尔利用下,似乎是要提醒人们去记住那个像谜一样的女明星,又似乎是一种反复地、百转千回地、不厌其烦地表达追忆或者纪念。

如今的家庭如此的不同凡响,引人入胜,到底是什么带来的呢?

在我看来,带给世界的变化的是大众媒体。世界物质的高度发展使生活发生了改变,生活的物化带来了艺术的物化,普艺术家思考的便是这种变化。在安迪沃霍尔笔下,复制性被推到了顶峰。当梦露的头像被不断重复排列时,她不再象征着一个人,而自然地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标志。这种情景下的梦露与可口可乐广告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大众媒体所达到的,把事物符号化了,正如商品的本质就是复制一样。人的生活每一方面都可以演变为图像,成为符号,被不断地观赏。由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带来的虚拟故事、虚拟图像,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并且使人无法辨别。波普出现后,这种生活的大众化、虚拟化的形象首次被运用于绘画。区别于其他当代艺术强烈的反叛性和个人化,波普艺术开始预示和标志了虚拟化、物质化、信息化的世界的到来。无论以拼贴、丝网复制、装置还是综合媒介的形式,波普的风格并不在于手段的运用,而在于内容的表现,和时代的特征的体现。画上那个好莱坞性感女明星头像的重复,反映着现代告诉发展的商业社会中人们无能为力的迷惘?抑或者在表达对机械刻板生活一种客观感受?正如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所说:“如果一些信息已经被传达出来的话,这幅画不论怎么画都没什么区别了。技巧只不过是抵达声明的一种途径而已。”

三、挪用性

在波普艺术中,挪用首先被搬上舞台。杂志上美女图像、政治图像、漫画书里的各种形象,被借用都是波普艺术家惯用的手法。其中,在沃霍尔这幅作品中,梦露的形象来自于电影《尼亚加拉》的广告照片。实际上,这幅照片与真实的梦露并无联系。这幅照片被安迪沃霍尔用到作品中后,原本的广告含义就失去了,电影海报的实用价值也不复存在,玛丽莲梦露被加以利用,也就变成了商品消费符号,淡化了原来的明星身份,而成为了明星符号的代言人。这种艺术上的嫁接赋予了各种形象新的生命与含义,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消费者或者说大众面前。

综上所述,我认为,波普艺术以这种方式使艺术和消费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后现代艺术中直接挪用代替了对通俗文化的敌意。就影响力来说,波普如同于时尚所具备的对新颖、身份与地位上的寻求,在各大领域,波普风都引领了一股潮流。波普的诞生、其形式与内涵的延伸,对视觉秩序和叙事结构产生强烈的冲击,扰乱了原有的规律,是后现代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如果把艺术看作是是消费社会的极物性的一种呈现,它并没有给还需不需要艺术的这个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么相比于消费社会本身而言,它不具有说服力。因此,波普艺术对于后现代艺术来说只是个起点。

参考文献

[1]英国昆腾出版公司.西方美术大师绘画技法[M].诸迪鲁燕生于冰等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2]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上下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胡旸(1996.08-),女,本科,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专业:设计系视觉传达(印刷图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