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抗体筛查与输血安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不规则抗体筛查与输血安全

梁艳易筱荣

梁艳易筱荣(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目的检查有输血史或妊娠是的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以减少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方法:用低离子凝聚胺介质法对7475例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使用谱细胞,采用间接抗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的特异性鉴定,并观察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结果: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36例,阳性率0.48%。结论:不规则抗体检查能有效地减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关键词】血清不规则抗体溶血性输血反应

不规则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反应的诊断与预防,特别对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患者来说是确保其输血安全与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自2011年6月开始对临床输血申请受血者着不规则抗体筛查,查出不规则抗体的结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检测标本均来自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临床申请输血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血液标本,检测不规则抗体试剂是聚凝胺,标准筛选谱红细胞(IIIIII)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2方法:用低离子聚凝胺介质法进行抗体筛选,使用谱细胞,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判断结果。对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用谱细胞鉴定抗体类型。X5型血库离心机,以3400rpm离心15-30秒,肉眼观察凝集度。

2结果

通过对7475例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病例36例,阳性率0.48%。其中抗-E抗体c,6例,IgGIgM和补体C3d,8例,RH阴性,免疫性抗D,2例,自身冷抗体20例,对36例患者进行D抗原检测,阳性34例,2例阴性患者,其中一例患者是一位孕妇,怀孕6月,双胎,彩超示胎儿畸形,血色素60gl,血清抗体筛查阳性,经鉴定为免疫性抗-D,此患者在血液中心选择缺乏抗体对应的RH阴性血液输注后未出现输血反应。其次是一位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的患者在血液中心选择缺乏抗体对应的血液输注后未出现输血反应,其它D抗原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同样选择缺乏相应抗原的血清与同型血液进行配血,输注后均为出现输血反应。

3讨论

不规则抗体是ABO血型以外的血型抗体,ABO系统中的亚型,变异型,抗-A1或某种抗-B等抗体,也称为不完全抗体,其中多为IgG抗体,RH血型中D抗原强于其它C,E,c,e,因此产生抗-D抗体的几率大[1]。含有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不能凝集,而必须通过特殊介质才能使致敏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发现有临床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对临床安全输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不规则抗体在健康人群中检出率0.3%—2%[2]。但不筛选抗体对患者有致命的危险性,且对反复输血既有妊娠史的患者尤为重要。一但输入相应的红细胞,抗原抗体免疫结合,在补体的参与下,会发生溶血型的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严重时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要对这种输血反应提高认识。

新生儿溶血病也是由于母亲体内存在着与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性质的不规则抗体而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孕妇最常见的IgG类同种抗体是RH血型系统抗体,不规则抗体多因妊娠产生的[3]。本文报道的1例孕妇均为RH阴性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经鉴定为免疫性抗-D,效价为1:128,此孕妇多次妊娠后产生抗-D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胎儿畸形,死胎,流产,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因此对多次妊娠史,多次妊娠失败的孕妇,应做RH血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并作相应的预防和治疗。

常规盐水介质配血只检出IgM抗体,不能检出IgG类的抗体,因此存在着ABO血型系统以外的不规则抗体的漏检,目前临床常用方法有盐水介质,酶介质,抗人球蛋白,凝聚按介质,微柱凝胶介质,但临床最常用的是低离子凝聚按介质法,此方法快速,灵敏,结果可靠,能检测IgM,IgG等引起溶血性的输血反应的不规则抗体,适合各类患者交叉配血,也可应用于血型检查,抗体检查,抗体鉴定。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4]。

对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输血,应选择缺乏抗体对应的抗原供血者的血液,为保证输血安全,在暂不能确定抗体性质的情况下,既使利用患者血清进行盲配,一定要保证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为了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和杜绝输血反应的发生,不规则抗体筛选必须作为输血前的检查项目之一[5]。

参考文献

[1]张丽,刘杰,娇淑珍等抗-D,抗-C,抗-E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中国输血杂志,199912(3):182-183

[2]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向东,王建平等,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12

[4]胡丽华,临床输血检验,第二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5]池泉,郭永健,红细胞血型抗体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2008,21(8):65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