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高效用脑,促进数学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引领学生高效用脑,促进数学高效课堂

王晓静

烟台市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校山东烟台26550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首先要有效,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其次要高效,即在具体的一节课中能让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曾提出了“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下的功夫并不少,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同样,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管看起来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效果同样不理想。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细细反思,一方面在于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无效行为,另一方面在于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行为。这两方面,既存在于教师,也存在于学生,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更应该从教师本身进行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无效行为和低效行为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是否真正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人而教,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虽然学生的年龄相仿,有共性的发展特征,但是毕竟每个学生拥有各不相同的大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是从全班整体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按照统一的进度,提出统一的要求,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就会造成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学习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使一些学生不能当堂消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教师再不及时给予辅导和矫正,就会造成知识缺陷的不断积累。很多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知识缺陷的不断积累而造成的。

针对大脑的研究表明,适应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开展教学,有助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差异,提供有差异的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要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鼓励和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应当实施分层次教学,把整体教学目标分解为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潜能,将学习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结合起来,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产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存在无效行为和低效行为,从教师方面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特别是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同时不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何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地动起来?这就需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能够引起注意的独特生理状态,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利于学习和记忆的身心反应。具体可采取如下方法:一是设“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二是示“错”。教学时,教师可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三是设“障”。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四是求“变”。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无效行为和低效行为,从教师方面来说,第三个原因在于在课堂中教师是否重视师生间的反馈。

有专家指出,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倾听,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反馈。使用反馈必须注意及时性和针对性。当学习者接收到即时的反馈,他们或者能立刻改正并前进,或者是更自信地沿着原路朝着目标迈进。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不注意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脑科学研究表明,与个人意义相关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而互动中的反馈被认识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互动的课堂不仅在增进师生关系方面很重要,它还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与成长。

课堂教学中存在无效行为和低效行为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教师是单纯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学习、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