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尖总皂提取条件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两头尖总皂提取条件优化研究

李国军王扎根王风光李楠王浩

李国军王扎根王风光李楠王浩(邯郸市人民医院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目的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两头尖总皂,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提取条件,研究两头尖总皂的超临界CO2萃取条件。方法用香草醛-硫酸显色法测定总皂含量,以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乙醇用量为优化条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两头尖总皂的提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萃取条件是:萃取压力30MPa、温度50℃、时间2h、乙醇用量200ml。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两头尖总皂能够有效提高总皂甙产率,正交实验方法能够有效优化提取条件,为进一步研究两头尖总皂的药理作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两头尖总皂正交实验

两头尖,又名竹节香附(AnemoneraddeanaRegel),亦称复活节花(Pasqueflower)、风花(windflower)、银莲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多被银莲花干燥根状茎,产于东北及河北、山东等地。其味辛性湿,祛风湿,消痈肿。用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痈肿溃烂。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痈肿溃烂等疾病[1,2]。两头尖提取的总皂甙有抗炎、抗菌、抗惊厥、镇痛和抗肿瘤作用。竹节香附素A(RaddeaninA,即竹节香附皂苷R3)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对腹水型肝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0mg/L的抑制率达81%。竹节香附提取物中的糖苷对兔脑的cAMP-PD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中,CO2具有无色无毒、无腐蚀、化学惰性、使用安全、低廉易得、临界压力(7.37MPa)较低且临界温度(31.7℃)接近于常温等优点,因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被广泛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萃取。中药中生物碱极性较大,单纯提高萃取压力并不能明显的改善生物碱在流体中的溶解度,因此一般通过加入夹带剂改善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能,来促进成分的溶出和提高萃取率。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fluid,SF)是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这种流体同时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SF的密度和液体相近,粘度与气体相近,其扩散系数约比液体大100倍。由于溶解过程包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扩散作用,因而SF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本实验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两头尖总皂能够有效提高总皂的萃取率[3,4]。

1实验仪器及材料

两头尖产于吉林;两头尖总皂标准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HA121-50-01型超临界萃取仪;BeckmancoulterAllegraX-22型离心机;VarianCary100型UV分光光度计。

2实验方法

2.1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两头尖总皂苷标准品10.4mg,用甲醇定容于10mL容量瓶中,用微量进样器分别吸取0.4,0.8,1.2,1.6,2.0mL,置于5mL容量瓶中,60℃干燥,加10mL/L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700mL/L硫酸液0.8mL,摇匀置于60℃水浴箱15min,冷却,用冰醋酸稀释至5mL,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55nm处测定吸光度,线性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为:y=0.1388x+0.2066,r=0.9959,表明在此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2超临界CO2萃取

将两头尖药材粉碎后,过80目分样筛,装入萃取缸萃取,4因素分别为A(萃取压力MPa),B(萃取温度℃),C(萃取时间h),D(夹带剂乙醇用量)见表1。分离Ⅰ压力为10Mpa,温度为60℃,分离Ⅱ压力为6Mpa,温度为45℃,得到初提物,烘干至恒重。表2、3为正交实验结果及统计分析结果[5]。

注:F0.01(2,2)=99,F0.05(2,2)=19,F0.1(2,2)=9

由表2、3可知,在超临界CO2萃取两头尖总皂提取率的影响因素中,萃取压力(A)、提取温度(B)对总皂得率有显著性影响,C、D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四因数的影响顺序依次为:萃取压力(A)>提取温度(B)>提取时间(C)>乙醇用量(D)。在这四个因素中,萃取压力和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提取时间影响其次;乙醇用量影响最小。由此可以得出,提取两头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A2B1C1D3,即萃取压力30MPa、温度50℃、时间2h、乙醇用量200ml。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萃取技术,其所需试剂简单毒性低,能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提取不同的药用成分,且不改变药物原有的结构,有效地提高提取效率,减低损耗。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普及及发展,其在药物提取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对中药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005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5.

[2]匡海学,田振坤,张宁.两头尖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96,27(6):328-330.

[3]谷利伟,谷文英.比色法测定大豆中的总皂甙[J].中国粮油学报,2000,15(6):38-42.

[4]卢艳花.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5.

[5]李春喜,王志和,王文林.生物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4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