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工作者的职业卫生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血站工作者的职业卫生问题

陈青容1曾晓燕1郑素英1陈道全1陈明桥1陈颖2(

陈青容1曾晓燕1郑素英1陈道全1陈明桥1陈颖2(通讯作者)

(1福建省莆田市中心血站351100;2福建省肿瘤医院350001)

【摘要】血液是许多病原体传播的媒介。血站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和接触大量来自自然人群无偿捐献的血液,存在着潜在性被动感染的危险。尤其是体检人员、采血护士、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等,由于长期接触潜在的传染源,有很多难免的危险操作和意外暴露。其职业卫生问题值得重视。

【关键词】血站职业暴露感染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374-01

影响血站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生物性危害。近年来,来自自愿人群的无偿献血者中HIV、TP等病原体阳性率逐步上升[1,2],有关报道指出无偿献血人群中HBsAg阳性者占12.8%,抗-HCV阳性者占2.5%;抗-HIV阳性者占0.6%,TRUST试验阳性者占4.5%[3]。血站工作人员每天要采集和处理大量血液,在长期的接触中有可能遭遇血液中存在的感染性病原体的职业伤害。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00年5月的统计。在美国医院,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医务人员每年超过38万人次。有调查资料显示.近80%大多数血站工作人员都有职业暴露的经历[4]。有国外数据显示.职业性意外刺伤后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分别是HBV6%~30%、HCV3%~10%、HIV0.4%[5]。次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来自工作环境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因素。本文将就血站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性暴露问题做一总结。

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一般指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意外,接触到感染性病原体如针头刺破、锐器割伤、粘膜、皮肤接触,特别是皮肤有裂口、擦伤、皮炎及大面积和长时间与感染性病原体接触。采供血机构的职业暴露主要是皮肤接触、血液接触、针头刺破、气溶胶、各种有毒溶液的接触等。

不同岗位的职业暴露特点

1,体检和采血岗位:体检人员对献血者体格检查时的皮肤接触是其职业暴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针头刺伤和皮肤污染是采血护士常见的职业暴露事件。针刺主要是由于采血人员在采血现场传递血袋过程中不慎碰撞,或血液采集完毕,血袋的导管针头端放置的位置不当而造成;而皮肤污染多产生于静脉穿刺的进针和出针的过程以及血袋的热合过程中[6]。据报道,血站职工职业暴露中针刺(含割伤)占77.8%,皮肤污染占15.7%[7]。

2,检验及质量控制岗位:粘膜接触是检验和质检岗位人员职业暴露的一个主要特征。血样离心过程中的气流飞溅、试管破裂;实验过程中试剂外溅及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与感染性物质接触是产生此类职业性伤害的主要原因。

3,成分制备岗位:成份制备人员在成份血制备及污物处理的过程中接触有害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较多[8],其中皮肤污染和粘膜接触较为突出。成份制备过程中的离心步骤可造成血袋破裂事件;热合过程中血液溅出也是常见的原因。除了这些生物性危害外,该岗位还面临着来自血液成份分离过程中大容量离心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危害。大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是血站员工共同面临的一个化学伤害因素。每天工作台面、地面以及器械的消毒需使用大量的消毒剂,长期接触或吸人含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与84消毒液或含氯的空气,可引起眼炎、皮炎、头晕、头痛、胸闷、咽喉干痒、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臭氧或紫外线消毒在工作场所的使用亦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性哮喘、急性肺水肿、上呼吸道烧伤、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加强血站行业的职业卫生防护刻不容缓。首先应该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完善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和登记制度以及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可喜的是,新版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9]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10]已将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为血站员工的职业安全保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建华,黄宗清,许建红。济南市献血者情况和血检不合格原因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12

[2]孙立平,余俊平,辜润芝,等。武汉地区献血者中梅毒阳性基本构成情况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4,17(3):194

[3]巩玉梅。血站采血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3-534

[4]杨海燕,张玉红。血站采供血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427

[5]2004年5月全国血站感染控制培训班资料汇编[M]

[6]蒋海燕。血站工作人员预防艾滋病感染的防护措施探讨。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4):327

[7]金丽华,李成友。血站职工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国临床医芮研究杂志。2006,150:111-112

[8]郭美媛。浅谈危及成份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与自身防护措施。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92

[9]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2006。

[10]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