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观察

王珂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22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心肺复苏术在院前急救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院前急救患者150例,传统心肺复苏(ABC)者50例、维持循环复苏(CAB)者50例及早期电颤为主复苏者(DC)50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结果:三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ABC4%、CAB16%、DC2%。三组患者的24h存活率分别为ABC4%、CAB8%、DC2%。以CAB循环复苏效果最好。结论:对于实施院前急救的患者,传统心肺复苏、维持循环复苏及早期电颤复苏效果相比较,以维持循环复苏效果更佳显著。可作为首选复苏方式。

【关键词】传统复苏、维持循环;电颤;院前急救;效果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低,有关报道指出,心肺复苏的院内成功率约为20%,但院前的复苏成功率仅为4%[1]。因此,如何提升院前复苏成功率一直是医学者所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用于院前急救的心肺复苏方式主要为三种,分别为传统心肺复苏、维持循环复苏及早期电颤复苏[2]。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对该三种复苏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应参考。现进行下述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抽取连云港市急救中心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150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进行传统心肺复苏(ABC)者50例、实施维持循环复苏(CAB)者50例及实施早期电颤复苏(DC)者50例。ABC组内,男33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62.2±2.1)岁,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10.8±1.2)min。CAB组内,男32例、女18例,年龄范围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63.0±2.2)岁,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11.1±1.3)min。DC组内,男31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61.8±2.4)岁,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10.7±2.0)min。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进行对比参照。

1.2方法

当我院的调度员在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根据电话者所描述的情况及现场情况进行分析,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并在达到之前希望求助者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脏复苏。当急救医师到场后,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报道,依据心肺复苏的基本要求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包括进行胸外按压、开通气道与呼吸支持等。若患者需进行除颤则应早期开展电除颤处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药肾上腺素,并对症进行相应处理。后以现场的具体情况作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心肺复苏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在展开现场急救时,首要措施均为胸外按压,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需要进行人工呼吸的,则对患者实施维持循环复苏;对于存在室颤史需观察后发现患者存在室颤症状的,以及对患者进行人工按压的,这类患者则采取电颤优先复苏处理。对于先保持气道通顺,后使用人工呼吸,后进行胸部按压的,均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

1.3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包括自主循环恢复率及24h的存活率。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标准,组间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标准。

2结果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三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ABC4%、CAB16%、DC2%。三组患者的24h存活率分别为ABC4%、CAB8%、DC2%。以CAB循环复苏效果最好。

3讨论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采取适宜的心肺复苏方式进行急救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且本文也做出了相应的说明,采取不同的心肺复苏方式对患者进行处理,其复苏成功率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3]。调查结果提示,以维持循环为主的复苏成功率最高,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具体如下:(1)与院内急救不同,院前急救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急救人员个人能力差异,救助环境的影响,救援设备是否充足等。正是这些可观因素及繁琐的历程延长了传统心肺复苏及电颤复苏患者的救援时间。而采用维持循环心肺复苏流程的人员,通过一医一护的方式轻装上阵,可快速达到患者身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4]。(2)对于早期心脏骤停患者,对其进行胸外按压时,其心排血量仅为正常的25%。用餐维持通气灌流比例的通气量也需要降低。当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时,患者的胸廓随之起伏,且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自动通气,而这一过程中可为重要的器官及大脑等提供相应的氧气。但并非完全需要正压通气,且部分患者在心脏骤停后并非完全停止呼吸,并表现为呼吸频率低浅,节律紊乱,而这样的呼吸可使得气管内压力出现较大的变化,而张力出现变化可维持正常的呼吸,使得肺的功能得以维护[5]。因此要求以胸外按压作为最首要的心肺复苏方式。

此外,对于需进行电颤复苏的患者。只要复苏开始时间在5min以上者,电颤复苏并非为最佳选择。而通过维持循环,可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对患者的心脏储备进行改善。对室颤波的频率及整复也进行调整。由此可见,维持循环复苏可提高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维持循环复苏优势众多,但医护人员还需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需综合现场的客观情况,了解每例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抓住主要的矛盾,选择适宜的心肺复苏方式,以更好的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邵效,邓活,陈巍宇等.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2010,21(8):33-34.

[2]袁伟,王友明.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5-2636.

[3]任晓红,单飞.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6):554-556.

[4]梁实,陈清,张文武等.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21-25.

[5]彭丹洋.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