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措施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中的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院前急救措施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中的治疗效果

孙鹏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处理措施。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住院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了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院前护理的有效性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院前护理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00%对89.13%),显著高于后者(x2=5.89,P<0.05),死亡率显著低于后者(2.00%对10.87,X2=4.28,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中,院前急救措施是有效的,可以获得更多的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护理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医学危重病。其发病率快速,快速,如果临床治疗不及时,残疾率和死亡率高,及时判断和实施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于患者来说极为重要。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的应用效果,本文总结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急诊治疗期间确诊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7-71岁,平均(56.3±5.1)岁;请求紧急情况的时间间隔为2至30分钟,平均为(8.1±5.1)min;心肌梗死部位:多发部梗死3例,下壁11例,分隔6例,前壁25例。在观察组中观察了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受AMI患者的另外50名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0岁,平均(56.1±5.0)岁。时间间隔2~29min,平均(8.0±5.0)min;心肌梗死部位:多发部梗死4例,下壁12例,分隔6例,前壁28例。两组年龄和心肌梗死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院前急救,即在接到出院指令后,急救人员立即到现场评估患者的病情,监测呼吸,心率和血压,并立即送医院急救。观察组使用改进的院前急救措施表实施急救,提前完成院前急救,并将其置于救护车的指定位置。护理命令由院前护士填写,患者的身体状况在现场记录。检查监测结果,生命体征和药物,及时快速提醒医生进行未尽快手术的急救治疗项目,提高入院治疗率。内容如下:(1)现场急救。保持活力: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及时给予氧气和心电图监测,监测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将进行常规心电图以确定心肌梗塞的位置、范围。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主要实施救援。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停止和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应给予除颤和抗心律失常治疗。由于医院急救条件有限,只能实施“先养生病,治疾病”的原则。只有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才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建立静脉通路:就诊护士应尽快(3至5分钟内)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为静脉给予抢救和对症治疗创造条件,通常需要静脉留置针。冠状动脉开放: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的。急救人员应在现场到达后尽快采取措施打开冠状动脉,以便缺血心肌能够恢复血液供应,减少梗塞面积。主要措施有: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华法林5mg三联咀嚼;使用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对于收缩压>100mmHg的患者,使用250ml生理盐水和5-10mg硝酸甘油静脉滴注,输液速度为每分钟10滴。在滴注期间,根据患者的血压调节输注速率。如果患者的血压低,应及时使用多巴胺给患者;有条件的和适应症治疗肝素抗凝治疗和rt-PA等药物是可行的,应密切监测治疗过程。对症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唇瘫,左心室功能不全,利尿,静脉注射40mg呋塞米溶于10ml生理盐水;强心脏,0.2~0.4mg西静脉推注二黄(小剂量)生理盐水;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与上述相同);镇静剂和其他治疗方法。胸痛和胸闷可加重患者的紧张和烦躁,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和缺氧,应立即治疗。可以使用镇静剂,例如10mg吗啡或肌肉注射25mg哌替啶;硝酸甘油舌下含服0.5毫克,以缓解疼痛。焦虑,紧张,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症状迅速,大多数患者及家属都紧张,焦虑,医护人员应安慰他们,解释病情,用积极的态度来稳定患者的心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心理措施。在急救过程中,心理护理是实时进行的,以消除或减少焦虑和恐惧,并避免心肺负担。(3)快速转移。等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症状缓解,情绪稳定,然后及时运送到医院。运输过程应稳定安全,避免患者发生意外,减少患者的猝死率。转运过程包括:(1)现场救护车现场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解释转运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取得合作,并签署疾病通知书。为了避免患者的活动,患者可以放在担架上用固定器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院前急救措施的有效率与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3.0处理数据,x2检验,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2.00%,有效49例,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10.0%,有效45例,有效率为90.0%,两组死亡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x2=4.28、5.89,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急性发作和严重疾病的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缺血和生命体征异常。此时,不允许自由移动。有必要采取仰卧位并等待急救。院前急救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迅速到现场,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改善不良表现和症状,稳定各种生命体征,争取住院治疗时间,以便更好地开展医疗治疗。通过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提高住院治疗的成功率。根据该医院多年治疗经验,本研究根据急救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急救措施的内容,制定院前急救表,并指派医生填写;在转移过程中,护士会及时提供急救细节和条件。通知相关部门,以便他们提前准备设备,药品和人员安排。本研究针对AMI患者住院,采用这种改进的院前急救措施表进行急救,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即观察组院前急救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这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中,改进的院前急救措施是有效的,可以获得更多的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

结语

综上所述,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急诊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实施全面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获取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确保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荣彦.“四化”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5):15-17.

[2]严雪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4):158-159.

[3]吴美娜.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5):66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