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

刘一新孔恩军徐燕王坚谢莉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为50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B组患者为30例,进行有创正压通气。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应的机械通气治疗后,A组5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43例,治疗有效率为86.0%,B组治疗有效例数为22例,治疗有效率为73.3%。B组患者在通气过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气,30例患者均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00.0%。A组患者通气过程中2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8.0%。结论:选取合适的机械通气方法对于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01-02

在临床治疗中,呼吸衰竭是十分常见的内科急诊中的疾病[1]。呼吸衰竭是十分严重的呼吸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代谢紊乱和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机械通气即通过机械装置来控制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自主呼吸。为了研究分析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分为A组和B组。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呼吸衰竭的诊断指标。进行研究前,患者均已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A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范围为39岁到77岁,平均年龄为(53.45±2.78)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在20min到23h,平均发生时间为(7.2±2.2)h。B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2例,年龄范围为40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53.32±2.89)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在20min到24h,平均发生时间为(7.4±2.3)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发生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1.2方法

A组患者为50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利用面罩和鼻导管进行常规氧疗,要求患者能够自主呼吸,仍有一定的配合能力。B组患者为30例,进行有创正压通气,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脏停搏、自主呼吸停止以及严重气管狭窄等[2]。另外,进行有创正压通气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的变化。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平均数±算数平方),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百分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经过对应的机械通气治疗后,A组5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43例,治疗有效率为86.0%,B组治疗有效例数为22例,治疗有效率为73.3%。B组患者在通气过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气,30例患者均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00.0%。A组患者通气过程中2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8.0%,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呼吸衰竭是十分常见的内科急诊中的疾病。通气功能障碍通常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进行合理、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缺氧的情况,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帮助患者恢复[3]。

呼吸衰竭是十分严重的呼吸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代谢紊乱和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机械通气即通过机械装置来控制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自主呼吸[4]。无创正压通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帮助患者预后,但不具有人工气道作用,仅适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正压通气能够强制为患者送气,主要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呼吸停止患者。在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实际病情,A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B组患者进行有创正压通气。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经过对应的机械通气治疗后,A组5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43例,治疗有效率为86.0%,B组治疗有效例数为22例,治疗有效率为73.3%。B组患者在通气过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气,30例患者均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00.0%。A组患者通气过程中2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8.0%。

综上所述,选取合适的机械通气方法对于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珀.改良型SBT试验和不间断无创通气序贯在合并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4.

[2]白珀.改良型SBT试验和不间断无创通气序贯在合并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4.

[3]刘春明.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7):59-60.

[4]陈浩.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