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干预”景观视角下的漂流河道修复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3
/ 2

“低干预”景观视角下的漂流河道修复初探

先丽莎蒲星燕曾薇睿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基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漂流热”过度开发的现状,为了解决漂流建设开发对河道中河岸的固化处理,生物栖息的破坏、水质的污染问题。因此本文以低干预的相关理论和河道修复理论作为切入点,更多引导发挥自然的力量,减少人为干预设施,坚持自然、再生、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漂流河道安全准则下,通过宏观空间格局对生态格局以及针对漂流不同段进行两岸修复策略;建设漂流河道的安全性下,更好的保障生态安全格局,起到漂流河道修复的同时,坚持低干预景观原则下,运用河道修复策略解决相关河道问题是本文的意义所在,更好的在低干预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漂流河道修复,构建更为生态的两岸河道景观以及更好的在低成本运作下维护。

关键词:低干预景观;河道修复;漂流建设;漂流安全

引言

随着生态旅游的需求以及政策的支持,现代乡村旅游业得到发展,旅游者渴望能乡村旅游中感受到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的体验感。漂流作为乡村旅游主题式生态体验项目,在生态旅游中最能使参与者体验真实,贴近自然,同时伴有感官性刺激体验的项目。通过“低干预”景观环境,实现河道生态化的自我维持,在保障漂流安全的同时,引导发挥自然的作用,更好的权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1.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当地带来了财政收入,还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逐步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是激活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的政策支持与市场的需求下现代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更加注重特色的发展,延伸出主题性开发模式。

2.漂流河道建设安全性规范

漂流项目建设一直以安全优先,针对于河道行驶的安全考虑,针对于河道与水质处理有明文要求。[1]漂流河道处理有两种,第一种是清除河床上有碍于漂流的大岩石,第二种是河道清淤,保障两岸沙质固化以及河床平整,水流不形成漩涡。漂流水质要求,Ⅳ类水质以上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所以漂流河道水质至少要达到Ⅲ类水质的标准,才能让游客在漂流过程中不会因水质原因对皮肤造成损伤和不适。

(二)研究意义

首先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当今世界旅游研究热点之一,权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其次低干预景观寻找生态环境与人为环境的相切点,倡导“低消耗、低维护、低排放”的设计策略,引导自然力量进行修复,更强调景观的可持续性,更好的针对于漂流河道所存在的土壤,水,生物三方面的问题去研究修复办法

(三)概念界定

1.低干预景观

低干预景观理论演进形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到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中倡导的人与自然关系再到如今所倡导的生态可持续性而逐步形成发展的。[2]在本文中的“低干预”的含义为:在保障漂流河道必要的建设下,同时保证漂流者安全问题下,发挥自然得力量使其项目达到更为安全得状态,最小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基于现状资源的利用来达到再修复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对两岸植被的合理规划、特定的生态问题改善、以及详细的前期了解合理规划不同功能区,让自然有所呼吸,适当的采取技术使项目可持续性更强。

二、当下漂流河道修复所面临的问题

(一)驳岸处理固化

在修建漂流项目的时候,需要河道整治,河道整治前现状碎石居多,为了确保安全,漂流河道是一定要经过人工修整的本身漂流项目对于河道以及生态就存在一定的破坏,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契合点,掌握与了解当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该地生态可承受的红线下进行低干预设计。

(二)生活污水排放处理

在漂流建设中,漂流项目对于水质的基本要求,如图8。漂流做为水上娱乐类旅游项目,游客与水的接触必不可少,Ⅳ类水质以上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所以漂流河道水质至少要达到Ⅲ类水质的标准,才能让游客在漂流过程中不会因水质原因对皮肤造成损伤和不适。

三、基于“低干预”景观视角下的漂流河道修复原则

(一)恢复自然形态原则

1.引导自然做工

在漂流河道修复景观中,这需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制定“生态优先、逐步恢复”的环境修复策略。[3]发掘自然过程中动态景观,运用自然规律与景观生态学原理随时间引导自然发挥修复作用。

2.治理河道水质

漂流项目的建设通常采用网状建设,漂流周期短,运行限制大,带动整体的发展通常采用沿岸经济体的发展,例如农家乐、产业园等等,导致河流建设后水质受污染的状况,在修复设计中要考虑水体的自净能力。

[4]对于生活污水与雨水的污染除了加强河流自身能力,还需要从源头上控制,例如在河道两侧设置雨水沉降池,截流雨水,初步去净化它,或者通过岸上植物控制径流速度,留下足够的时候给及河流自净。

四、基于“低干预”景观视角下的漂流河道修复策略

针对与漂流河道建设的安全考虑,根据低干预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两岸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更好的利用两岸生态对河道进行修复,区分核心生态区,缓冲生态区,活动区三个区域分段进行生态治理,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1.生态格局

生态格局是建立景观空间形成的基础,研究景观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目的在于合理配置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发展。不同功能的需要,斑块景观类型不同,所需要保护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因地制宜,核心生态区:设置在生态系统完整,动植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采取更多的保护生物的措施。区域内与人类参与设施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漂流开阔段,适合在于平缓漂游段。

[5]并列式生态格局:呈并列状态分布,缓冲区作为基质,使活动斑块与景观斑块更为分散。缓冲区的设置,减少人类活动需求对河道生态的影响,有效减少河道建设的破坏的同时给生态区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消化。

2.两岸修复策略

漂流降水集中在夏汛,汛期时水量河道会有宽窄的变化,最宽达到30M左右,最窄只有5M左右,既有平缓湖面,也有激流险滩。根据急漂和缓漂的需求,针对不同段落进行河道两岸水量的调节和水质的改善,不同的季节对场地进行防洪处理,基于大多数的漂流地来说河流的落差基本都是固定的,也有不少漂流会根据现有情况进行调整,为了打造全年漂流,汛期时两岸针对与水量进行控水策略,以及在1级平缓带,2级缓急带,两岸对河道修复策略,针对于缓急坡带设置浮岛,在生态方面,给生物提供栖息地,清淤的同时保障生态现状,在漂流设置体验方面,两岸距离被缩短后,能加大水流速度,更好的满足缓急漂的体验,在安全方面,用石块围合浮岛圈,固沙的同时也保障漂流安全问题。

结语

随着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越来越多,如何把握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需要我们对现状情况更好了解以及合理的利用,做到低成本、低干预、低维护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从低干预理念的下,基于现状资源的再利用下讨论河道生态修复策略,从漂流河道土壤、生物、水质的三方面进行研究。在今后的景观设计规划中更多的从解决项目现状生态存在的问题为前提,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不在于人为的创造了怎样的风景样式体验和触碰生态红线下的建设,而是更多的项目建设对社会的意义和场地的维护,做到可持续性设计。

参考文献

[1]漂流旅游项目安全规范,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年发布

[2]刘亚晨,学硕论文,《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设计探讨》2015.4

[3]单之蕾,张翼飞《中国国家地理》学术期刊——欧洲与中国河流的对话2004

[4]吴道子,学位论文《城市河道近自然化研究》

[5]李超《现代园林》学术期刊;从干预到自组织,试论景观低干预“度”的问题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