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腰椎管狭窄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

卢云峰

卢云峰(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CT室山西襄汾0415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腰椎管狭窄的CT和MRI影像特征及准确率,总结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36例腰椎狭窄的患者,分别对其CT、MRI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CT诊断符合的有36例,无误诊和漏诊案例,诊断准确率为100%;MRI诊断符合的有32例,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88.9%,其中漏诊的4例分别为黄韧带肥厚钙化2例,体后缘骨质增生1例,下关节突骨质增生1例。结论CT和MRI应用在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诊断中,皆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于具有骨质改变、骨化及韧带钙化等病理改变,CT诊断的特异性更高,能够提供更为客观与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数据,是首选的诊断腰椎管狭窄的辅助诊断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CTMRI诊断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72-02

腰椎管狭窄系指椎管各径线变短,椎管有效容积减小,其内容物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与脊柱发育异常、椎间盘突出、肥大性骨关节病、韧带肥厚及钙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大类。后者即通常所称退变性椎管狭窄。鉴于目前多层螺旋CT和MRI普及性,其对于显示出椎管内的各种相邻结构和软组织结构间的解剖关系,对狭窄的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CT和MRI对腰椎管狭窄的影像特征表现及准确率,总结其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36例腰椎管狭窄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在28~74岁,中位年龄为43.2±1.4岁,皆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间歇性跛行,坐骨神经痛,活动受限,下肢酸胀麻木,腿痛,同时会由于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和立行走时加重病情,经改变体位或休息后可缓解。分别对其CT、MRI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

1.2检查方法

1.2.1CT:使用西门子16层CT,采用螺旋扫描,断层准直1.2mm,螺距0.65,层厚1.5mm,分别对椎体及椎间盘进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层厚为3-5mm,分别重建软组织窗及骨窗[1]。

1.2.2MRI:使用GE0.2T磁共振机,采取常规磁共振成像(MRI)进行鉴别诊断:均使用常规的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进行扫描;扫描条件为:T1WI,T2WI,T2WI-FLAIR,T1WI:TE为15ms,TR为260ms,层厚为5mm,视野(FOV)为34cm×34cm,矩阵192×192;T2WI:TE为115.6ms,TR为1540ms,层厚为5mm,视野(FOV)为26cm×26cm,矩阵192×162;检测出的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本组检查结果的数据通过卡方软件1.61版本处理,期间的数据采取X2检验,计量单位采取%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学特征表现(1)CT:①椎管狭窄,分为骨性和软组织性两种。包括中心椎管狭窄,其矢状径小于11.5mm,横径小于16mm,关节突间距小于12mm,横断面积小于1.45cm2,椎体面积/椎管面积大于4.5;侧椎管狭窄,其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②硬膜外脂肪减少或消失;③黄韧带及后纵韧带肥厚、钙化及骨化,黄韧带厚度大于4mm;④腰椎间盘变性突出;以L5/S1多见,其次为L4/5,其余少见,其特征表现为椎体后缘丘状软组织影像,较大突出物可出现神经根淹没在突出物中,根据突出位置不同分型各异;⑤椎体后缘及脊椎小关节骨质增生、骨赘形成、软骨下硬化和囊腔形成,可见下段椎管的断面典型表现为三叶草状影;⑥椎体向前滑脱,由于椎弓峡部断裂或小关节紊乱引起椎管的前后径明显缩小,最终形成椎管狭窄;(2)MRI:①骨性椎管狭窄,MRI矢状面或冠状面显示椎管蛛网膜下腔受压程度和范围大小,由骨质软化所致的椎管狭窄范围较长,有椎体骨质增生或关节突肥大、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和椎体滑脱等引起者多较局限;②软组织性椎管狭窄,由脂肪堆积所致者表现为硬膜外增多的脂肪信号呈局限性或弥漫性;黄韧带肥厚是常见原因,硬膜囊受压表现为横断面的三角形或三叶形,矢状面呈束腰状狭窄;椎间盘突出时,MRI显示纤维环断裂、硬膜囊局限性压迹影、椎管的横径与前后径明显变小或完全消失、神经根受压等。

2.2检查结果CT诊断符合的有36例,无误诊和漏诊案例,诊断准确率为100%;MRI诊断符合的有32例,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88.9%,两组灵敏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特异性及准确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漏诊的4例分别为黄韧带肥厚钙化2例,体后缘骨质增生1例,下关节突骨质增生1例。见表1。

表1两组的诊断结果比较[n(%)]

3讨论

Arnoldi等于1976年将腰推管狭窄分为先天性(也称发育性)与后天性(也称获得性)两大类[3]。先天性椎管狭窄为出生时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所致。后天性椎管狭窄可有多种病因引起,其中脊柱的椎管周围退行性变是为主要原因。其他还包括医源性狭窄、损伤性狭窄、畸形性骨炎、氟中毒等。

近年来伴随影像设备的基层化普及,腰椎管狭窄的诊断已从单一传统X线诊断,转换为集X线、CT、MRI等多种影像诊断相结合的模式,临床医生由于更多的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除了病史及严格的临床体征检查,更倾向于首选CT检查或MRI检查。

本研究中统计发现,采取CT诊断的准确率为100%,无误漏诊案例,而采取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8.9%,出现4例误诊,其中漏诊的4例分别为黄韧带肥厚钙化2例,体后缘骨质增生1例,下关节突骨质增生1例。可见CT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的横断面病变形态,同时对各径线进行直接测量,从而诊断出椎管狭窄,还能够明确地观察到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的骨化、钙化改变,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及椎体骨质增生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病变情况,还能对神经根及马尾受压位置进行定位,能够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椎管及椎间盘间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其椎管狭窄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的术式选择提供可靠且客观的依据。

虽然临床实践证明,CT诊断对于骨质改变、骨化及韧带钙化方面清晰明确度比MRI要高,但不可否认,对于各种病变致使脊髓继发的改变,MRI诊断效果更为清楚。通过MRI检查,可以分别对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进行多切面的扫描,全面了解分析椎管的解剖结构特点,并通过TlWI和T2WI像的信号特征,对神经根、马尾神经、脊髓及受压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可以评价椎间盘的MRI信号改变情况进行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临床评估,为监测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椎管狭窄病情进行监测和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针对后纵韧带骨化方面,MRI的显示明显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仅有TlWI图像的情况下,韧带钙化与脑脊液二者间的鉴别较为困难[2]。

综上所述,CT和MRI应用在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诊断中,皆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对于骨质改变、骨化及韧带钙化方面,CT诊断的特异性更高,能够提供更为客观与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数据,是首选的诊断腰椎管狭窄的辅助诊断手段;因此,对于CT和MRI的应用选择需要谨慎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合理选择检查方式,或者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波,腰椎管狭窄症狭窄因素的CT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36:85-87

[2]李康印,解朋波.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骨伤,2009,22(10):747-749.

[3]ArnoldiCC,BroodskyAE,CauchoixJ,etal,Lumbarspinalstenosisandnerverootentrapmentsyndromesdefinitionandclassification[J].ClinOrthop,1976(1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