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枢纽规划方法的动物园公交枢纽改进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基于枢纽规划方法的动物园公交枢纽改进方案

张景宏

张景宏(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摘要:动物园公交枢纽作为北京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客运交通枢纽之一,其建设运营对缓解动物园地区公交线路多,路面负荷重、压力大的局面意义重大。根据枢纽实际运营效果及其对周边交通状况的相关影响,本文利用枢纽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从位置环境、建筑结构、枢纽设计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着重指出枢纽内部换乘客流组织、外部车辆流线组织以及客流引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进行改善。

关键词:公交枢纽枢纽规划客流组织

0引言

随着大型交通枢纽的大规模建设,如何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交通枢纽与枢纽外部道路交通流、合理组织枢纽内部的交通流,从而保证其内部的车流、人流协调畅通,方便乘客换乘,提高交通枢纽的整体运行效率,是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

1枢纽规划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规划建设城市交通枢纽首先要考虑换乘协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保证人流在枢纽内换乘的安全性、连续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客运设备的适应性。在交通枢纽内,各种接驳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组织好换乘交通,保证各交通系统间的衔接协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换乘过程的连续性;②客运设备的适应性;③客流过程的通畅性;④换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枢纽规划采用的方法主要应包括:①交通分析为主导;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③静态和动态相结合;④枢纽规划与远景方案相结合。

2动物园公交枢纽规划中的问题

动物园公交枢纽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南侧,主要包括十条线路的公交始发站台,公交和地铁换乘,地下汽车库和地下自行车库,上部空间的商业开发以及部分回迁单位等。

枢纽所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附近集中存在较多的客流吸引与集散点,处于重要连接通道处,具备设置公交枢纽的客流条件。但是由于西直门外大街交通负荷较重,而西直门外南街为单车道道路,客观而言,在这里集中设置始发站与中转站难度较大。

枢纽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站台设计的不足;②换乘距离大;③导向系统有待完善。

此外,动物园公交枢纽的建设工程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譬如没有下水道,给清洗车辆带来了诸多不便。

3动物园公交枢纽的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结合周边商业环境从枢纽结构、外部流线设计、内部车流组织分析以及疏解能力匹配方面出发做出相应的改进。

3.1扩大公交停靠站的吞吐量延长现有公交停靠站的长度,达到80米-100左右,并施划公交停靠站标志线,禁止行人、其他车辆停靠影响公交车进出站。公交车停靠站区域内,公交车可以同时开门上下乘客,以减少等候时间。

在停靠车道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为三车道,外侧两车道用于车辆停靠乘降,中间车道用于车辆停放或错车,安排两条线路车在一个站台上候车,以便充分利用站台空间。

3.2改造人行道针对单禁行线偏少、偏窄的情况,为了满足公交枢纽10条通道的通行需求,应全面改动动物园公交枢纽周边地区交通行驶规则,重新施划人行横道、设置单禁行线,具体措施有:

将原有的三至五米宽人行横道扩至八至九米。

在西外南街等主要通道路中心增设护栏,防止行人横穿马路。

枢纽东西两侧通道及西外南街采取单禁行措施。

调整西外大街辅路的出租车停车位,以保证西外大街辅路畅通。

将枢纽地下广场设为主要停车场。

3.3加强枢纽内部交通方式及联络衔接作为换乘和客流疏解的载体,枢纽必须针对涉及的交通方式做好联络衔接的设计。目前的动物园枢纽急需改进周边人行道、机动车道等疏解衔接的硬件设施,同时配合采取有效的软件措施(如:交通协管等);枢纽东西两侧通道及西直门外南街宜采取单行或分时段通行措施。同时,充分结合周边商业建筑环境和行人需求,拓宽人行道,延伸扩展多方向的地下连接通道,可以使得由枢纽产生的步行人流尽可能直接进入周边建筑,避免乘客下车后直接在枢纽站台层平面穿行等行为。

3.4健全信息以及配套设施的服务在动物园公交枢纽改进中,可以在停车场、换乘通道、换乘站台等地方设置电子信息设备,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出行信息。另外还要即时更新已经改变的公交线路信息,防止以前的导向标识对乘客产生误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管理的统一,以科学系统的管理,促进枢纽系统功能的发挥。

4结束语

动物园公交枢纽虽然建设的出发点很好,又引进了公交线路站点电子调度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在实际运营中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因周边市场过多及自身具备商业功能,没有体现公交优先。

现在有些枢纽建成之后,枢纽中的一些配套设施却成为新的人流聚集的地方,这样对枢纽的作用就会起到冲击的作用。在此问题上,动物园公交枢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建议在类似公交枢纽的规划设计中对以下方面予以重视:①务必坚持“以乘客为本”的原则;②合理组织交通流;③多方式的换乘问题;④配套设施的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超.交通港站与枢纽[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陆锡明.综合交通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姜帆.关于轨道交通需求预测与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关系的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

[5]毛保华,姜帆,刘迁等.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1.

[6]王有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