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徐国安于子芳

徐国安于子芳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初级中学261300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现许多学生无精打采、无所事事,甚至哈欠连天、昏昏欲睡。我想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应该处于兴奋状态”。可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怎样才能兴奋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学生四面围坐,教师穿梭于他们之间,学生一个个轻松自如,讨论发言又是那么的有模有样,完全是一种在为自己做学问的样子。这个形式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课堂,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尝试:

一、搭配分组,营造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回到自己的学校,不能完全推翻原先的那种课堂形式,我就让全班按照自愿组合的分组原则,并且把空着的黑板报和黑板分成六块,分给每一个组,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成果展示天地,还让他们为自己的小组命名。没想到一向沉默的班级一下活跃起来了,很快,什么谨瑜组、天使组、勤奋组都出来了。他们主动将自己的组名贴在展示领域的上面,就像解放了的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一样,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为了能在自己的“责任田”中种出好的庄稼,我发现学生中配套的辅助性的读物也多起来了。我就趁机让他们各组互相打分,这样一来,课堂上又多了一分竞争力,课堂的氛围就更加活跃了。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的样子,我也跟着兴奋起来,我的情绪也更为饱满了。

二、指导预习,重视展示。

学生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一下子让他们变成主角的确有点难度,因此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误尽苍生是语文”。的确,语文教学少了一些规律,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思考;少了一些死记硬背,多了一点理解与感悟;少了一些一成不变,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因此在预习课上我进行了说课示范,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特点、怎样把握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怎样进行课堂设计。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说课训练,培养他们把握课堂的能力,从中教师也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授课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自学,自习课上能够独立地解决语文的双基知识,并且找出了重难点。

展示课就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一关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展示课型,例如戏剧表演展示、知识梳理展示、诗歌朗诵展示、辩论赛展示等。

三、及时反馈,及时检测。

反馈就是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顾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语文的反馈课上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检测。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长检查双基知识,老师检查能力提升题,或者学生根据教学重难点合作出题,全班同学共享。通过反馈课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以指导或帮助。

四、讨论不少,独立也要。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杜郎口教学方法的主打方法。课堂气氛浓厚,师生情绪高涨,学生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能够去伪存真、合作共赢,达到言之有物、达之有序、书之规范、言之精彩、作之有情、述之有感、评之有度、改之到位。讨论是不可少的,然而静静的独立思考、自我梳理、搜集信息、咀嚼体味、形成主见,也是非常必要的。活是条件,实是根本。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预习课上,不能事事都讨论,也不能时时都讨论,要根据题型、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题目的要求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适当地做好预习指导。例如字词、文学常识的梳理需要合作完成,然后共享劳动成果;词语的运用、语言的实际运用需要讨论,然后形成个人的见解;阅读理解需要合作,需要老师的方法点拨;主观性的言之成理即可的题目、写作训练题目则需要静下心来独立完成。综上所述,独立思考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切忌追求讨论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内容。

五、讲解加点拨,教学要扎实。

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那么知识的升华、知识的生成等无从谈起。如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读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课文要求;边读边悟中的“悟”,应悟出什么道理来;数学教学中性质、概念的生成等等,都离不开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体现“一导双主体”,即教师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导要为主体服务,当主体遇到障碍时,疑惑不解时,走偏失向时,无从着手时,茫然无助时,心猿意马时,教师要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教师是参谋,是催化剂,是风向标,但绝不是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知识、长智慧的地方,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做起来,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