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黄素英

绵阳市游仙区石马中心卫生院四川绵阳621000

临床上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多应用药物治疗,且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理想药物,即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不会增加死亡率。为此,在应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抗心率失常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使用,确保将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致力于不良反应的显著降低。

1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

1.1临床症状明显需药物治疗

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气短、头晕、头痛或暂时性意识丧失。

1.2症状明显且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正常心脏”仅在少数可见,关于器质性心脏病“正常心脏”并不存在,定义:各种心脏检查结果正常,且心脏异常的情况未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经开展一系列检查可判断是否为正常心脏。

(1)必检项目:运动试验、24h动态心电图、12导体表心电图、生化与血液检查等。

(2)尽量需要做的项目: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室与左右心室造影、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3)考虑做的项目主要为心脏活体检查。

关于上述各种检查,有时需定期复查,如6-12个月,因早期扩张型心肌病缺乏典型性,会逐渐向伴心律失常的右室发育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等方向发展,极有可能误诊为“正常心脏”。因发作期不存在反复性发作性心动过速、束支阻滞型室速等情况,也会造成漏诊而产生错误的诊断。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定期做好复查工作,并做好严密观察,是可以在认真随访中发现而进行确诊的。

2选择危险/效益比最小的药物

现如今,医生多结合自身经验与临床试验结果来判断使用哪种药物。按照CAST-1和-2地试验结果,在器质性心脏病种可更好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更好地认识该药物的作用,特别是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即其效益可有效避免室性心律失常,但是本身所具有的危险会导致病死率不断增加,因此放弃了这类药物的使用,如氟卡因、英卡因等。同时,针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应用普罗帕酮、美西律等药物时,但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需要格外小心、谨慎的使用,尽可能的以短期少量用药为主,对患者心脏进行有效监护,对于QT间期延长等信息需要有效的捕捉,针对新近心律失常,需对低钾血症进行有效的预防与纠正,对心肌缺血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对所合并的严重高血压进行控制,防止严重副作用的出现。药物应用后导致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会造成心律失常作用,若QT间期为0·155s、QNJ为120%,则需要减量或停用。

3首选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如果症状比较明显,则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需要选择开展非药物治疗,或者说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非药物治疗。

3.1伴有休克、低血压、急性心力衰竭等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

3.2存在快速心室率,对于房颤、房扑等经药物治疗无法控制,如近期不存在动脉栓塞史、血钾较高,存在心力衰竭即刻电击复律,针对病情渐趋稳定的患者,可择期开展电击复律操作。

3.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者,合并存在室颤或休克的情况,经过电击复律后可采用ICD起博器。

4遵循原则

4.1单独用药后开展联合用药;

4.2选择药物的最小剂量,以此来增强临床疗效;

4.2先致力于危险性的降低,后考虑如何对临床症状进行缓解;

4.4关于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毒副作用与心律失常作用进行密切留意。

临床上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已经超过百年,近20年来开展以抑制试验为代表的循证医学研究,人们对于抗心律失常药逐渐有了更新的认识,其应用基础也逐渐从之前的经验与推理,发展为证据,治疗效果的评价也更加重视死亡率等。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人表现出心慌的情况,偶尔一两次可不用紧张,但是若经常发生且已经对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造成影响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由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具有多种种类,治疗作用特殊,服用必须有医师的专业指导,过程中对用药时间与剂量进行严格遵守,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