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水平调查与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水平调查与讨论

何蓉

何蓉(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南湘潭411101)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神经外科晚夜班的护士工作倦怠状况情况。方法2011年4月,以自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马氏人际工作者倦怠问卷(MBI-HSS),对湘潭市3所市级医院48名神经外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73.9%的护士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呈现中高度倦怠,52.2%的护士有中高度的情绪情感疲惫现象,有21.7%的护士有中高度的去人格化倾向;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护士,工作倦怠程度低。结论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群体存在工作倦怠。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士工作倦怠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092-02

工作倦怠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工作倦怠最早是由美国临床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H.J.于1974年提出的,他描述了长期与患者打交道的护士,由于长期处在过度工作要求之下,易产生心力交瘁的现象,首次使用了“burnout”一词命名。[1]工作倦怠是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中身心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包括三个维度,即情感枯竭(emotion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丧失(ineffectiveness)。护理行业是工作倦怠的高危职业,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出现了工作倦怠症状,表现为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护士以消极、冷漠或极度疏远的态度对待患者、同事,对患者缺乏同情心,把人当作无生命的物体一样;感觉自己对工作不胜任、工作无价值、无意义、缺乏个人成就感。国内护士高度倦怠的发生率高达59.1%。[2]神经外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决定了神经外科护士是一个特殊群体,特别是需要上晚夜班的神经外科护士更加是护理队伍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本研究以湘潭市3所市级医院神经外科需要上晚夜班的护士为对象,了解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状况,探讨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的有关因素。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

以湘潭市3家医院脑外科晚夜班护士为研究对象。根据人事部门的统计,3个医院共有脑外科晚夜班护士48人,全部为女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该问卷包括脑外科夜班护士的年龄、学历、脑外科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对目前职业的满意度和留在现岗位工作的意愿等指标。②马斯勒倦怠(MBI)量表。MBI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于1986年在对人际工作者进行访谈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MBI量表由22个条目组成,包括三个部分,即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情感枯竭有9个条目,主要评价工作压力过大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得分19-26分为重度,26分以上为高度疲溃感;去人格化有5个条目,主要评价由压力引起的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及感觉,得分6-9分为中度,9分以上为高度疲溃感;个人成就感有8个条目,主要评价由压力引起的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得分34-39分为中度,34分以下为高度疲溃感;受试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中的相关表述进行选择,用0-6分表示为感受出现的频率,“0”代表从来没有,“6”代表每天都有。[3]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问卷回收率95.8%。

1.2.2统计方法

首先用SPSS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后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2结果

2.1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46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5.26岁,最小19岁,最大39岁。

2.2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状况

表1神经外科护士工作倦怠的总体状况

工作倦怠体现在情感枯竭(EE)、去人格化(DP)、个人成就感(PA)三个维度。[4]从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神经外科护士工作倦怠主要表现有个人成就感维度上,54.3%的神经外科护士在该维度上呈现高度倦怠,加上得分中度的调查对象(19.6%),共有73.9%的护士缺乏个人成就感;其次表现在情感枯竭维度上,有21.8%的神经外科护士呈现高度倦怠,加上得分中度的调查对象(30.4%),有52.2%的神经外科护士有较高的情感枯竭现象;最后在去人格化维度上,有8.7%的神经外科护士处于高度倦怠,加上得分中度的调查对象(13.0%),还有21.7%的调查对象有一定程度的去人格化倾向。

2.3不同特征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情况的比较

2.3.1不同年龄

将护士年龄分组与工作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之间作方差分析,由表2可见情感枯竭记分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而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记分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表2不同年龄工作倦怠程度的比较

2.3.2不同劳动人事关系

对不同劳动从事关系的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在量表上的三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3),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记分在不同劳动人事关系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表3不同劳动人事关系工作倦怠特征的比较

2.3.3不同学历

对不同学历神经外科护士在量表上的三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4),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记分在不同学历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表4不同学历(最高护理学位)工作倦怠特征的比较

2.3.4不同技术职称

对不同技术职称神经外科护士在量表上的三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5),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记分在不同技术职务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表5不同技术职务(职称)护士工作倦怠特征的比较

2.3.5工作满意度

对不同工作满意度神经外科护士在量表上的三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6),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记分在不同工作满意度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表6不同工作满意度组间工作倦怠特征的比较

3讨论

3.1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情感枯竭为中等程度,有52.2%感到中等以上的疲倦。导致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情感枯竭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首先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繁重,紧张,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濒死或危重脑外伤病人,经常要进行重症脑外伤病人的特级护理,责任重,时刻担心工作出现差错;其次是神经外科对护士要求太高,特别对特级护理的要求更加高,而护理管理者对神经外科护士理解支持不够也是困扰护士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神经外科晚夜班护理需要护士与不同的病人及其家属交流,随时需要应对各种特殊情况,精神高度紧张,稍有疏忽,护士就会遭到家属的怀疑和责备,情感资源持续付出而得不到回报,导致情感枯竭加重。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1.7%的调查对象有中高度的去人格化倾向。这可能是因为神经外科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以要求护士努力为病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本次调查显示,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护士工作倦怠主要表现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73.9%的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在该维度上呈现中高度倦怠。

3.2社会人口学特征与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之间在工作倦怠的情感枯竭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而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显示不同职称、学历、劳动人事关系、工作岗位等均与工作倦怠的三维度无显著差异,可见,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工作倦怠除年龄外,与个人情况关系不大。

3.3神经外科晚夜班护理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关系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历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本次调查中设立的“对目前职业的满意程度”和“继续留在现在的岗位工作的意愿”,可能是最直接反映工作满意度的项目。本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高的护士在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得分较低,个人成就感得分较高。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计分在不同工作满意度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

4结论

职业倦怠直接成为影响护士工作效率的重要职业危险因素,人们对职业倦怠问题的关注急剧增加。[5]湘潭市各市级医院神经外科晚夜班护士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73.9%的护士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呈现中高度倦怠,52.2%的护士有中高度的情绪情感疲惫现象,有21.7%的护士有中高度的去人格化倾向。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ournalofSocialIssues,1974,30(1):159-165.

[2]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3]赵忠兰.护士的职业倦怠[J].中国医药导报,2008,29(5):129-130.

[4]林妙芝,刘英.国内外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06,14(2):119-120.

[5]李红.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10,18(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