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思想在莫言作品中的美学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神学思想在莫言作品中的美学体现

李坤龙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

“神学”(Theology)源于希腊文的两个词:theos(“神”)和logos(“话语”或“论述”),意思是“有关神的论述。”神学思想建设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丁光训主教讲得比较早。莫言的小说力求变化,不管是语言还是结构,他努力实现各个不同,这种自由的艺术探索精神,决定了他的大量的艺术作品各有特色,呈现出了众彩缤纷的绚烂之感。在研究莫言作品的研究领域中,本选题并非首次研究,但不常见与国内外的研究领域中,从国内外作品的对比分析中莫言作品能够深入分析主体、手法、结构分析展示其神学思想的研究,这是不太常见的。莫言作品中的神学思想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分析研究能够得到新的发现和理解。

关键词:神学;信仰;莫言;基督教神学;

1文学作品中神学与文学的结合

在西方,神学的思想源于西方基督学,随着发展涌现出众多的相关学说,集中研究神的属性、神的作为,神和宇宙及人类的关系,神的本质与作为、人的原罪与对救渎的需要、耶稣的死与复活等。在中国,神学思想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但并非没有体系,而是儒道释的结合,在佛学中,神是空、是无、是大善、是忏悔;在道家学说中,神是无穷、是力量、是超越自然的;在儒家中,神是守信、是孝道、是尊重生死、是人性本善。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中,神学体现的是对原始人性的尊重、是对生命物质起源的尊重、是对大善大恶的正确对待。这样的立场和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一经体现,无疑是给作品添加深刻的灵魂,而经过丰富的文学语言阐述的神学思想,更形象、生动,且广泛流传。为此,神学与文学的结合极具吸引力的。

2、莫言作品神学思想概述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的作品立足高密东北乡,但却超越乡土文化,尤其是充分运用神化场景和人物的描写,既展示以民间文化为背景的神学思想,又带有西方的神魔意味,体现出独特神学表现和内在思想。如《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丰乳肥臀》以及《蛙》中均有体现,其呈现的形式各类的神化形象、善恶人性、地狱人神等等,这些深深触及读者内心深处,难以忘怀,这样的手法在当代文坛是独树一帜的,极具特点。三是,神学思想的体现是展现中国民间思想的独特手法,具有极深的文化意义。尽管莫言写作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但其农民和民间的立场是显而易见的,他通过神化手法,体现农民和民间百姓强烈的情感,与传统的寻根、思乡情感不同,反映出对苦难的理解、对苦难的挣扎,体现出现实生活的当代意味。

3莫言作品中神学思想的体现

3.1《红高粱家族》原始生命的启示

以《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为代表。《红高粱家族》改编于小说,今天看来还有若干不足。但小说突出了酒的作用,它不单全片都和酒有关系,而且从民俗民风上,把酒与生活环境、人物性格、民族情怀联系在一起。甚至酒与人互为表里,形成一种淳朴、浓烈、能潇洒、能燃烧的精神。酒在这里实际是人的一种表现、一种意识、一种生态。在这些具有开拓进取净胜的知青身上,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就是一种不可亵渎的精神散发出了一种不可轻薄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人性之光,表露无疑,这就赋予了人物英雄形象和精神,酒这种意向更是一种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寄托,英雄主义精神烛照下的知青文学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使之在艺术审美意义上呈现出悲壮、崇高的美学特征,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3.2《丰乳肥臀》基督教之平等博爱与牺牲救世精神

莫言本人极力推崇自己的《丰乳肥臀》更是一书难求,他曾说,“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如果你要了解我,应该看我的《丰乳肥臀》。”而这本书曾在《剑南文学?经典阅读》的一篇文章中被评含基督教文化色彩。

湖南大学文学院的李洪玉在此文中评价说:“莫言的《丰乳肥臀》贯注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其中最显明的表现,一是《丰乳肥臀》的故事叙述模式暗含了从“原罪”走向“救赎”的《圣经》之内在结构;二是作家塑造大卫伟大母亲形象蕴含了基督教之平等博爱与牺牲救世精神。”在1995年创作的《丰乳肥臀》中,莫言就借鉴了基督教文化。“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对人类的前途满怀着忧虑,我盼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得到救赎。”“我希望用自己的书表现出一种寻求救赎的意识。”从中可以看出救赎意识是那篇小说非常重要的写作动机。

莫言诗意地赞美着母亲身上这种契合基督教的博爱宽恕、牺牲拯救的精神,饱含着其自身的血与泪的心痛和怜悯,体现了作家对终极人生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索。正如莫言与王尧对话录中所说:《丰乳肥臀》展现的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状态的反思,一种对种族生命活力的观照,一种对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这部小说是他“最为沉重的作品。”

3.3《蛙》基督教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

儒家的道就是‘仁’。但是儒家对道的认识较为模糊,故此儒家思想之间相互矛盾。比如:仁与礼有内在的矛盾,忠与孝有内在的矛盾。这些内部思想的矛盾存在是体现了儒家思想里无忏悔意识和救赎精神。比如儒家的礼突出在政治理念上,过于注重礼的反而失去了仁的精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是一些人总结仁与礼之间的矛盾。另一句话虽然能表达儒家的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这句话也是为了维护君王尊严。

这种礼仪体制演变成中国的社会不能对君王、尊者、长辈的过失有所指责。若指出长者的过失就是失礼、是不孝。相反,长者有过失时晚辈应该掩盖其过失,被认之为美德。

莫言认为我们不要将罪归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政府,最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正如他所说的:写完这部书后,有八个大字沉重地压着我的心头:他人有罪,我亦有罪。可见,莫言的忏悔意识已经超越了儒家的思想,但是仍然受限于儒家精神,他有个体识罪,但是这种识罪仍然是儒家式的礼。基督教的忏悔和儒家的不同就是基督教所相信的神是一位有位格的神,人犯罪并不是人得罪了某某人,而是得罪了这一位神。在这位神的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不分人的身份和地位,人在神的面前都是有罪的,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是罪。

六、结语

毋庸置疑,通过莫言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神学思想于文学而言是有益的补充:它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视野。莫言作品利用大量神学元素,潜移默化中彰显了人类的共性,比如平等与博爱、忏悔与救赎。神学思想让文学创作的触角不但以一种平面延伸,更是展现出立体的哲学思想构架。文学作品借用神学思想探究人类生存的本源,丰富文学创作的内涵。文学创作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更是包含了文化、民俗等;借着文学形式展示人类实存现象,警醒我们务必要正确使用神学思想,以便造福人类,造福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周琳玉.从《百年孤独》看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对莫言的影响[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程光炜.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6,(6)

[3]邓楠.本土化的凸显与独创性的追求———论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文学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

[4]曾利君.论莫言的感觉与魔幻[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