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拓展训练中的心理学观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3

浅析拓展训练中的心理学观点

刘忠坤

刘忠坤

(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近年来,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培训模式,在成人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等培训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拓展训练将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融入到项目中,加之寓教于乐的培训手段,使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而心理学理论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更是得以充分的应用。

关键词:拓展训练;心理学;体现

中图分类号:B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

一、学习心理在拓展训练中的体现

(一)对于学习的认知。

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是在探索人体与环境交感互动时,其行为获得和经验改变的过程。因此学习并不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记忆、认知、思考、推理、判断等都属于学习心理。

认知冲突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诱因。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有了原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应运而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1]。

(二)学习心理在拓展训练中的体现。

学习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产生。体验包括吸收信息以及评价、转换信息、做出反应来影响环境。拓展训练过程遵循大卫·科尔博构建的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在此理论中,体验是学习的开始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学员获得感悟,经验发生改变的基础。在体验环节中,通过场景的精心设计和项目的合理编排,对学员进行有效的刺激,不断的促使其进行思考、推理等心理活动,产生适宜的认知冲突,进而完成学习的需要。

记忆与遗忘现象是学习心理研究的第二个层面。虽然,人体的记忆功能非常强大,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所见所闻的全部内容都保持在记忆里。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记忆活动使脑神经细胞和大脑活动发生变化,形成记忆痕迹,但这些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或消退,这就是遗忘产生的原因。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源于概念性解释的记忆属于“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一瞬间极为短暂的记忆。而拓展训练的体验过程则属于人的“行为记忆”,即对某一行为、动作、做法或技能等的回忆。这种记忆极少会忘记,因为它是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记忆。

二、个体社会心理在拓展训练中的体现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W·阿特金逊认为人们有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并指出成就动机存在个体差异性。

拓展训练项目大部分都是团队竞技类项目,既强调学员之间的合作,又注重培养学员的有序竞争,最终达到一种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培训效果。正是因为相互之间竞争关系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员成就动机的提高。在项目挑战过程中,成就动机低的人或团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或项目简单,把失败则归因于能力差或配合不默契;而成就动机高的人或团队则相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或团队能力强,把失败则归因于不努力。正是因为这种归因倾向的差异,才使得成就动机高的人或团队,有可能维持高的动机水平,并且也影响着成就动机低的人或团队。

(二)挫折教育。

挫折是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挫折教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为基础,运用适当的方法,让学员感受失败或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和斗志。挫折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失败,辩证地看待失败,将失败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养分,为成功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3]。

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体验失败也是让学员获得更深层次感悟的重要途径。项目的成功挑战自然会给学员带来喜悦和成就感,但是项目挑战失败并不代表所付出的努力就毫无意义。很多时候在项目挑战失败后,学员都会对自己的行为或者团队运行过程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为后面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感受挫折,不仅让学员能够更清楚的分析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而且更能激发个人和团队的激情和斗志。

拓展训练中的挫折教育要想取得预期效果,一定要注意“度”的掌控。所以考虑到学员承受挫折的能力存在的差异,在项目规则设计时,很多条款具有一定的弹性,方便在操作过程中对场面的掌控。如果一味的让学员感受挫折,不仅会对他们的积极性带来很大的挫伤,而且也会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的产生。

(三)高峰体验。

在《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一书中,马斯洛曾谈到:“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高峰体验感觉上就是一种自我确认有效、自我判定有理的时刻,本身却具有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它即是目的本身,我们可以称之为目的经验,而不是工具经验[4]。

拓展训练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员的青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拓展训练充满惊险、刺激和挑战,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高峰体验。学员在拓展训练项目的挑战过程中,会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运用各种方法去完成既定目标,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尤其在高空项目的挑战中,如果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学员此时缺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下定决心的勇气。面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只要能够积极的调整心态,鼓足勇气,迈出空中一小步,就能够获到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愉悦。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所带来的心理反应。

(四)相符行为。

相符行为就是指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或群体中一部分人的行为与另一部分人的行为一致的现象,它主要包括从众、众从和服从。从众是指群体中受到多数人行为的影响,导致中少数人的行为发生改变,采取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过程。而众从则相反,是指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观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则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个人按照群体规范而做出的行为[5]。

相符行为贯穿于整个拓展训练过程中。因为拓展训练过程中,学员间势必会不断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主要就形成一种团队的运行氛围,而各团队成员就是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进行项目挑战的。即使在项目挑战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员不够积极主动,但只要整个团队氛围是良好的,这部分人自然就会受到熏陶,产生从众心理,进而也会逐渐融入到团队中。众从现象在拓展训练中也时有发生,因为面对同一问题,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同,这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果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独特、新颖,即使是少数人的意见,那么也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产生众从现象。有时团队运行过程中,不可能顾及到所有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会使一小部分人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但为了团队的利益,就会出现服从的现象。

三、群体社会心理在拓展训练中的体现

(一)人际交往。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我们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些人互动的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群体合作的方式而产生的,因此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有坦诚、信赖、同情、理解和尊重。在团队中,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也很多,例如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第一印象效应、自我投射效应、自我评价、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等等[6]。

人际交往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所有的项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的,哪怕是高空类的个人挑战项目,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来自团队其他成员的鼓励。这就使得学员为了完成项目挑战,相互之间要不断的进行交流。每位学员对待项目都会有自己的意见,如果同时表达,反而会使得场面混乱,并且有时观点不一致,也会带来冲突,这样很难达成一致性的意见。所以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优秀团队的学员在人际交往时往往能做到积极的倾听,在自己表达意见时语言积极有效,并能寻找与其他学员相似的因素。在遇到不同观点时,有包容的心态,即使是发生争议,也会做到对事不对人。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队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在个体的情感、愿望、兴趣、需要、评价及活动动机和目的中,人际关系就会表现出来,这体现了个性的一般倾向性[7]。

在拓展训练中,学员在团队内部进行交往和相互影响是,表现出两种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直接关系表现为双方发生好感或厌恶,对别人的行为容易接受或无动于衷,积极的交往或闭关自守,心理上与他人相容或不相容等。间接关系是团队内部各成员的关系通过对团队价值的评价和共同活动的完成而间接地表现出来。在项目挑战过程中,如果有的团队表现不是很理想,对团队目标、任务和价值不明确或认识较差,团队意识淡薄,那么学员间的直接关系在交往中就占主导地位。

人际关系有两种基本形态:竞争与协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团队中既有竞争,也有协作,两者并存。这在拓展训练中表现尤为明显,竞争是进取,协作是共进。只有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才能使学员获得共同的进步。

四、总结

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努力/放弃”(积极/消极)的心理力学模型、以及“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所以说心理学理论是拓展训练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且贯穿于整个拓展训练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文利.培养良好学习心理的方法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5):395。

[2]张林,黎兵,刘永兴.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03,29(3):77。

[3]于林平.论挫折教育的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7,2:120。

[4]马斯诺.马斯诺谈自我超越[M].石磊编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23。

[5]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81。

[6]朱翠英.现代心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6。

[7]景枫.试论构建人际关系和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74。

作者简介

刘忠坤,(1982-2)硕士研究生,社会体育指导。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