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浅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周昱

周昱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改热潮中,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探索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做了示范。

例如在教学“几何形体的体积整理和复习”中,老师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师从原来的旧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可是,我养的小金鱼也长大了,它们也需要搬入一个大鱼缸。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金鱼设计几个新家,好吗?”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纷纷出主意,想方法。再如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从“今天我当家”引入,通过到市场买菜做饭谈起。在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通过生活背景的引入,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中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和一些抽象的内容,都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应用意识和信念。

2重视引导自主探索,提高数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一课时,我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研讨的组织形式,在处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非常适当地抓住时机让小组讨论:“你能将桌上的梯形变成你学过的图形吗?”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并动手画,合作剪、拼,把一个个梯形变成了已会计算面积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展示给大家看。这时教师再给同学一次合作,竞争的机会:“你能运用原来梯形中的各种数据计算拼出的图形的面积吗?”小组又展开一次激烈讨论,最后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逐步展示,并且主动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的算法,争取其它同学理解和接受的观点,同时,教师引导其它组的同学积极分析该组的看法,提出合理的见解。充分探讨后教师再挑出几个共同的式子,让小组讨论思考出把数字换成梯形的各边名称的方法,找出几条公式。得出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验证刚才的计算是否合理。此时,问题解决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发现了新的公式,而且还统一了认识,提高了能力。

3注重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来源于生活,课堂中必须把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才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工程问题、路程问题、植树问题、过桥过隧道问题等,如果只是让学生念枯燥的文字,之后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学生很容易做错。在学习这些问题时,我总是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自模拟种树,过桥、走路等,以此将数学问题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准确解决问题。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200平方米的小院,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小院。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4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力一是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好的问题能给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不应该是他人给予问题,而应是自己发现问题。二是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要改掉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形象,以平等慈爱之心善待学生,让学生心理安全,才敢于提出问题来,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迫切的“探究”心理。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教师要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放下了架子,走下讲台,成为课堂的一员,培养学生在输出信息时养成思考的习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8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或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8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8=240元,再加2张成人票,共计26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2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加2张成人票,共计22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2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2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4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市韶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