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地下综合管廊?成就城市美好未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建好地下综合管廊?成就城市美好未来

陈强

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37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中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加快地下管廊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国开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了顺应“大趋势”的市政基础建设脉络。本文就建好地下综合管廊,成就城市美好未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综合管廊,管道工程,排水管线,基础设施

引言

城市建设,不仅要建设好“面子”,还要建设好“里子”。“面子”关乎城市的形象和气质,“里子”决定城市的质量和未来。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关注程度不够,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需求,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当今城市飞速发展,以传统方式布置的地下管道远不能符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之一。

1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意义

(1)延长市政管线使用寿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使管线与有害物质隔绝,方便管线日常维护管理,延长管线使用年限,一般情况下管线在综合管廊内的使用年限比传统直埋方式高出2至3倍。更重要的是市政管线纳入综合管廊,可以方便管线单位对管线进行检查和维护,缩短寻找管线问题源头的时间,为维修人员及时处理管线问题争取更多时间。(2)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综合管廊犹如一个防护壳,将市政管线纳入综合管廊既能避免管线受到来自路面上各种荷载的破坏,也能避免管线沉降现象的出现,同时还能提高管线抵抗高温、严寒、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一旦突发紧急情况,能有效保障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行,利于城市灾后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3)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随着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管线种类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地下空间放置这些管线。市政管线纳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能使市政管线布置紧凑合理,管线集中管理节约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有效解决地下空间无序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并为城市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留足余地。

2地下综合管廊发展应对策略

2.1强化法律保障,依法建廊、用廊、管廊

相关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对推动综合管廊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我国只有尽快建立必要的市政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法规体系,制订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才能促进地下综合管廊的有序发展和顺利实施。在法规条例中应清晰明确以下问题:一是凡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城市道路,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另行开挖道路铺设管线,所有管线必须统一入驻地下综合管廊,并按规定向经营管理企业交纳使用费。物价部门、国土部门牵头研究制定征收“道路使用费”的权限,出台规定明确管线单位以传统方式直埋在道路下方的管线也必须付费,缩小直埋方式管线建设和综合管廊入廊费用差距,将促使各管线产权单位提高将其管线入地下综合管廊意愿,并出台各类管线的入廊费用及管廊维护费用的配套政策规定。二是明确市规划部门作为地下管线工程规划的主管机构,一要把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专项规划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于有关的新建项目,必须要求其把地下综合管廊作为组成部分规划进去,并提供明确的规划方案,否则不予审批。二要督促有关管线单位做好专业管线建设规划与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的衔接,从源头上消除因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隐患。三要理清发展思路。对于新建的景观区、商务区、开发区和居民区等,应将新建道路与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同步施工,按道路的等级标准,构建起干线、支线、缆线有机结合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三是明确各区规划和建设(城管)部门要在地下管线规划、施工报建的严格审批,在综合管廊周边范围进行地下管线审批严防布控,防止一些开发项目的市政管线,从外围道路绕过“地下综合管廊”进入业主单位。“避免开了前门,却未堵死后门”。四是明确财政部门在审批涉及各类市政工程建设要迁移已埋的管线工程财政赔付申请的,严格对报建手续不齐全的管线,一律不予财政赔付。通过利益约束管线单位行为,有助于规范各管线产权单位地下管线规划、报建的手续,改善地下管线规划手续基本不全的乱像。

2.2建立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利用BIM技术、监控系统、GIS系统、温度感知系统、火灾报警器等信息技术,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将管廊内各项设备与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联通,智能化控制管廊内湿度、温度、气体浓度等参数值,动态可视化地实时了解内部情况;随时掌握管线数量、尺寸等变动引起的管廊内占用空间变化情况,对管廊内空间库存实施管理;将管廊内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及时更新管廊各项数据,方便信息的保存、查询及利用。

2.3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相结合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对于具备条件的排水管道建议纳入综合管廊,新版《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增加排水管道入廊技术规定。将综合管廊的设计与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结合,既满足综合管廊的总体功能,又能提高排水防涝标准,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例如将雨水调蓄功能与综合管廊功能相结合,是工程设计中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模式。雨水调蓄舱防淤积问题除设计坡度控制外,考虑设置复合断面和增加冲洗设施等措施。

2.4强化机制保障,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千根线,一根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实现综合管理,要不然‘多头管理’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综合管理将统筹全市的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维护和运营工作,串连起分布在住规建、城管、城建档案等部门的管线规划、建设、开挖、归档等管线监管环节职能,将改变原有的分段监管体制,实现全市管廊、管线管理一盘棋。有效统筹行政资源,改变目前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脱节的局面,为地下管廊建设运营扫清障碍。综合当前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经验,在管理、运营和维护方面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模式:台湾在台北市、高雄市分别成立了地下综合管廊科与管线科。其主要职责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地下综合管廊始建时,负责相关政策和具体方案的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在建中,负责投资、建设的监控;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负责工程验收和营运监督等。通过专门统筹部门和专业管理公司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在地下综合管沟建成后的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2.5积极推进老城区综合管廊建设

老城区既是城市居民主要聚集区,也是城市基础设施问题主要集中区,应积极推进老城区综合管廊建设。若不能解决老城区的管线问题,综合管廊就不能形成网络,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意义将大打折扣。老城区建设综合管廊限制因素多,综合管廊的建设应结合地下空间开发、老城区改造、道路改造等项目同步进行,以易于排查原有地下管线情况,消除不利因素对综合管廊施工阶段的影响;而且规划应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统筹综合管廊内部空间,协调好综合管廊与地上、地下已有工程的关系,能够使老城区基础设施功能得到升级,满足整个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结语

总之,我国应该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明确政府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完善投融资渠道,培育大型专业化地下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企业,大力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多管齐下,我们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必将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章.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中的决策支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8:1~5.

[2]杨琨.浅谈城市综合管廊的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5:23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