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杨洪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不断创造、创新,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的能力。但怎样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又怎样提高?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培养自我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多、途径多、面广、量多。如社会、身边、电视、媒体、网络等,他们得到的知识远不止书本上、课堂上所具有的知识,所以他们眼界开阔,独立性和主动性比较强。况且,新世纪除了对人才要求掌握知识的多少尤为重要外,而且还要具备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及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获取知识、勇于创造的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自理、自治,培养开拓精神,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自我自治能力是中学生年龄特征的需要。中学生处在一个生理、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的意向性渐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表现出非常强的独立性。学生在学校开展的活动能够得到充分的自我锻炼、充分的个性展示和充分的价值体现,这样就可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老师关心、爱护、珍重学生是实现这种需要、达到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对出现的状况只能引导、诱导、感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压抑,不能扼杀。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要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和他们谈心、交朋友,缩短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个人爱好,让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是由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教育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应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自己家里的人进行管理,不给一点空间,不给一点时间,不多一分理解,不放心学生自己可以管理自己。现在是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走上社会后,能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良好时机。如果还是在管和被管的问题上纠缠不清的话,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自我自治能力的提高,将来步入社会,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和应对各种矛盾,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在学校,老师就是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总之,培养中学生自我自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把当代的中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