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在慢性心肌缺血护理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心理疏导在慢性心肌缺血护理中的运用

刘菁,何雨倩,张晓玮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71)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疏导对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84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利用奇偶平分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行心理疏导,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心理状态好转,满意度提升,检验后得知(P<0.05),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其护理中给予心理疏导,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心肌缺血;心理疏导;护理效果

慢性心肌缺血是常见疾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堵塞,缺血状况严重,会危及患者生命[1]。此类患者初期病症并不明显,加之对疾病不了解,心理情绪欠佳,不利于治疗,容易诱发猝死等结局。本文以慢性心肌缺血患者为例,分析心理疏导对其的运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定于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我院开展研究,抽取此时间段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84例,依据奇偶平分法,成立为两个小组:实验组(42例)与参照组(42例);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患者同意,排除重大脏器疾病者、精神疾病者与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实验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2:20,最大年龄值为75岁,最小年龄值为36岁,平均年龄值为(55.38±1.85)岁;参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5:17,最大年龄值为74岁,最小年龄值为38岁,平均年龄值为(55.42±1.79)岁。经检验,两组无差异(p>0.05),统计学不存在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宣传疾病知识,通过宣传手册或讲座形式,提升患者疾病认知能力,以此提升治疗依从性;嘱咐患者,遵照医嘱用药,监测其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要及时上报医生;饮食要合理有规律,保证营养均衡,提升其免疫力[2];病房要干净整洁,定期通风与消毒,保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实验组加入心理疏导的方法,具体包括:(1)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真实感受,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通过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让其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对患者介绍医疗团队、诊室环境等,为其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减轻其对医院的陌生感,树立治疗信心;(2)告诉患者,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让其尽量控制,消除紧张、恐惧等情绪,同时,护理人员也要耐心劝慰患者,了解患者兴趣爱好,陪同患者一起观看节目、倾听音乐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患者心理压力得以缓解[3];(3)让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提升身体耐受力,调动家属积极性,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1.3观察指标

(1)负面情绪: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每个量表为20个项目,50分为焦虑临界点,54分为抑郁临界点,评分越高说明情况越严重;(2)护理满意度:运用我院自制的量表,调查患者满意情况,问卷分数区间为0-100分,非常满意为80分及以上;基本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59分及以下。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指有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情绪

表1显示,护理前,两组心理情绪一致,均很差。护理后的实验组患者,其改善明显,统计学含有意义(p<0.05)。

2.2两组满意度对比

见表2,经心理疏导的患者,其满意度更高,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肌缺血发病率高,常见于老年人,病症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不容易发现,一旦确诊,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从而出现负面情绪,心理波动大影响预后效果[4]。对于此类患者,临床除了相应的治疗外,还要给予护理干预,全面控制患者情况。而常规护理,虽然护理措施比较全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往往忽略患者内心情绪,导致配合度不高,整个治疗周期进度缓慢。在患者长期的康复中,临床不仅要关注其身体变化,也要注重心理疏导,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做到让患者满意,让其积极乐观面对。让家属参与到护理活动中,可以给予患者家庭支持,缓解其内心压力,正确面对自身疾病,做好自我管理[5]。因此,心理疏导在护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适合用于临床中。

本次研究中,患者在进行心理疏导措施以后,其心理状态改善的非常明显,在焦虑、抑郁评分上,其降低的幅度比较大,显著好于参照组,显示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在患者满意度上,实验组的概率为95.24%,比参照组满意度78.57%要高,说明患者认可了心理疏导的效果,对增进护患感情有一定帮助,可以减少医疗纠纷事件。

综上所述,结合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病情,将心理疏导的护理模式用于其中,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提升了护理质量,真正满足了患者的需求,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许娜.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要点探讨[J].饮食保健,2018,5(42):226.

[2]赵颖.整体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80-81.

[3]丁明福.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治疗体会[J].心理医生,2018,24(34):78.

[4]郑容.整体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3):77.

[5]陈俭,陈愿,宋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压力引起的心肌缺血[J].医学新知杂志,2018,28(4):426-42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