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输液后无痛拔针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浅静脉输液后无痛拔针的体会

刘艳波

【关键词】浅静脉输液;拔针方法;按压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228-02

浅静脉输液做为一种治疗和抢救各种疾病的主要途径,临床广泛应用。一般情况下输液结束后拔针通常是按压针眼后拔针,这样患者多感疼痛较重,有时会出现皮下淤血,少数患者针眼处形成血管痔,经久不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经过自身实验和临床实例调查,认为有一种新式拔针方法能做到相对无痛,即先迅速拔针后立即按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8年10月至今选择科室内患者200例,静脉输液2842次的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按压方法拔针,分组进行临床调查。200例病人中,男100例,女100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100例,男45例,女55例,输液次数1622次。B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输液次数1220次。两组病情出凝血时间经检验无差异。

1.2方法。1.2.1A组采用常规的拔针法,即先将固定胶布去掉,留下遮盖针眼的胶布,后按压针头迅速拔针,再瞩患者按压针眼处,如此的拔针法患者多感疼痛较重,有时皮下淤血,少数针眼处形成血管痔。

1.2.2B组采用新式拔针法,即先将固定胶布去掉,留下遮盖针眼的胶布,左手在留下的胶布上方准备按压,右手握针尾顺针头与血管走向迅速平行拔针,当针头离开皮肤的瞬间,左手立即按压穿刺点,再瞩病人沿血管走向用拇指大面积按压2分钟以上。

2结果

新式拔针法拔针,疼痛感及出血的情况较常规拔针法明显减少,患者无疼痛、无皮下淤血形成,没有一例针眼处血管痔形成现象,病人反应良好。

3讨论

常规的拔针法拔针时出现的疼痛、出血现象主要是由于针头与血管壁的摩擦所致。拔针时先按压,使血管腔被压瘪,针头夹在中间和血管壁相贴,在拔针时,针头与管壁强烈摩擦,划破血管壁,既疼痛又损伤了血管壁。新式拔针法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疼痛和出血现象就会减少。瞩患者用拇指沿血管走向大面积按压,是因有时穿刺点和针头进血管的位置点不同,大面积按压会避免皮下出血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新式拔针法优于常规拔针法,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单位:163000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