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改与语文目标教学的有效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例谈新课改与语文目标教学的有效整合

王志梅

王志梅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化龙初中262721宋璇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262700

在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把传统的语文目标教学和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目标教学的理论,可以有效的建立起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给课改的目标达成提供了一整套可借鉴的运行模式。推动实施课程改革,为目标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为目标教学的完善提供了导向,充分发挥这种导向的功能,推动实施课程改革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下面结合实例谈几点思考。

一、目标引入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引入新课环节是一节课中的先契。引导好了,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支配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的引流下去,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目标的引入应力求多元化、生动化,努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因此,我在备课时就深入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重点难点等,努力设置出符合学生口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如教学《听潮》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漫步于春花秋月之下,流连于芳草碧水之间时,你是否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而当你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登临三山五岳之巅时,你是否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壮美?然后播放克莱德曼的两首钢琴曲为朗读配乐。这一导语的设计,一下子就吸引、感染了学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一睹为快的欲望。

二、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目标实施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消除权威定势对学生的影响

权威定势是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的盲从,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用于创新的勇气。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学生以老师、课本为权威,老师的说法、课本上的答案是“标准答案”。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批评老师,更不敢怀疑课本,只能“唯上”、“唯师”、“唯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我们尊重权威,但决不迷信权威,老师不是圣人,课本不是绝对。韩愈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课本上的说法和观点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名家名著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要敢于质疑问难。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鼓励那些常发“怪问”、“爱出风头”的学生。学生常常打乱座位的次序,积极讨论,大胆发言。如在学习《石壕吏》一诗“如闻泣幽咽”一句时,我解释为“好象听到儿媳妇隐隐约约的哭声”。一学生大胆的说:“我认为不一定是儿媳在哭,会不会是逃走的老翁回来了,看到老伴被带走,伤心的哭呢?”“是不是孙子在哭呢?”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大胆想法,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2.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质疑”的欲望

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敢问、好问、善问的习惯。我国古人曾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中学生求知欲强烈,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大胆发问,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了选评“问题专家”等奖励办法,让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一种事物、一个道理。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敢说。要力戒课堂上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应以学生为友,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意见,创设能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目标评价的过程应该是立足过程、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过程

目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目标教学的中介,它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加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由于新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评价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少考查学生记忆性的内容。

如:学习了《统筹方法》后,当堂的形成性评价不是对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的考查,而是让学生根据日常的需要,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切实可行的统筹方法。这样,不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的这种多元化的、开放的、动态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理念下,目标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整合,一定会产生出无限的教育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