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陈月芬

陈月芬福建省漳州市路南小学363000

摘要:没有个性化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阅读就失去了鲜活的色彩。因此,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探究和发现的平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从而扫除“阅读难,难阅读”这一“拦路虎”。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性化的阅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没有个性化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阅读就失去了鲜活的色彩。因此,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探究和发现的平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一、激趣——引发思维的桥梁

兴趣是学习、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催化剂。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在平时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情境激趣

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可使学生感知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性。如教《狐狸和乌鸦》一文我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课本剧表演比赛。课前布置学生制作狐狸和乌鸦的头饰,看谁做得最好,课堂上组织学生当场表演比赛。这种激趣法既检查了预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导语激趣

利用课题的导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好奇等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当给学生制造悬念时,学生思考同时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小鹿什么样儿?如果把春天的景象拍成动画片,画面上该有什么?此时,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了,思维更活跃了,学习兴趣更高了。

3.媒体激趣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设备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的开始利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后面学习课文起着铺垫的作用,特别是表现作者游桂林时“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抽象感受的理解就更直观有趣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疑——诱发思维的手段

语文教学,贵在设疑。疑,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设疑教学,让学生产生一中强烈的诱惑力,诱发学生思考。

1.课题设疑

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它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引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分析、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

2.重点设疑

课文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是文章的心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老师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3.结尾设疑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疑,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以升华之感,达到启迪人的思想,给人以教诲、回味、享受之目的。这不但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延伸,而且使学生的多项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质疑——激发思维的关键

创造性阅读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辨疑、释疑,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常有疑点,才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就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1.激发学生对教材质疑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学到这里,一个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的最快乐时刻,而这个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先是肯定这个同学善于质疑的精神,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广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应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主动学习。而“疑”“思”正是联结学习与创新、智慧与个性发展的桥梁,也是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我坚信,只要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的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创造性阅读能力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石雪莉浅谈小学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