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的缺失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的缺失及对策

段贵周

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学段贵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师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得主动。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时,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伪善的东西。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语文本体”的失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本体分析对策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言”与“意”的教学。这里的“言”,不仅指静态的、共性的、符号性的“语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动态的、充满鲜活个性的“言语”,这其中既包括繁复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巧和艺术。意,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数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绪、想象等形象思维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动以及人性、人情、人道等内在的心灵世界。何为“语文本体”?在我看来,所谓“语文本体”就是要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据言识意”——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语言,解读文本,走进文本世界,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据意识言”——让学生体会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怎样来写景、抒情、状物的;“以言表意”——通过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学习所得能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充满个性色彩的“言语作品”,使学生学会表达,善于写作,达到意出言随的和谐境界。可以这样说,“言意互换”是语文教学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抓住了“言意互换”,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可是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的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举仍屡见不鲜。下面,笔者就尝试从言意互换的角度,对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误区一: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把读书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让其自主阅读、自主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分析及对策:解读文本,是一种据“言”而得“意”的吸收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是一条直线:“言——意”,其实它伴随着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学生不可能一看到语言文字就能感悟到文字背后所描绘的形象、饱含的深情。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号形式与内容意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用状态中,进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作者的思维宿地,与作者一道神游、辩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没错,但仅仅靠学生自己去读是绝对不行的。为了使文本的“言”更好地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

1.构建“情感共震的课堂”。情感乃课堂之魂。一个没有浓厚情感氛围的课堂,言与意的转换就不可能顺畅。所谓“情感共震的课堂”,就是用“师情”去煽动“生情”,从而让教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教材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内心,进一步激起情感的热潮;让师之情、生之情、教材之情产生共鸣,形成越烧越烈的炉火,三者在共震中实现升华。当学生的内心被这磁石一般的课堂所深深吸引时,你还要担心文本之言不能转换为心中之意吗?

我们知道,当学生的情感真正与教师的情感、文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会反复激荡着学生的心灵,文章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2.抓住关键文字细品评。汉语是一种极具灵性和弹性的语言,它特别适合诵读和品评。古人读书讲究“字字句句,不可容易放过”、“看文字如捉贼”,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篇文章里面,总会有几个闪光的词句,如果我们独具慧眼,恰如其分地加以利用,那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言语内容为中心,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意”是如何表现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

分析及对策: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轴心的。而语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从心理表现来看,是一个由言而意即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的过程,其着眼点在由言而意这个过程上,而不在“意”这个终结点上。因此,我们在重视品评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品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让学生去体会作品是怎样达到某种效果的。

误区三:学完课文后,许多教师采取的做法是:学习运用课文语言,尝试模仿课文的句式、段式、布局谋篇的方法,练习写作。

分析及对策:好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对此,叶圣陶先生做过经典的阐述:“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②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言”与“意”之间的关系是:意出言随,言为心声。如果教师让学生仅仅为内化课文的语言、形式而写作,学生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想办法充实和激活学生心中的“意”,让“意”统领“言”。因为“意满胸怀”自然“情动而辞发”。我们在平时应采取的做法是:

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丰富心中的“意”。“意”从何来?“意”多是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意”来源于“对世界本身的熟悉和了解”(伽达默尔);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来源于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发③。生活是“意”得以生发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意”,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近大自然,用心聆听那风声、泉声、鸟语,体察那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让大自然千姿百态、摇曳生辉的美冲击学生的感官和心灵,让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一花一草含情;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走近社会,让其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带学生去参观、看展览、逛书店、去采访、去游览,让学生针对某一社会问题策划一项社会活动,使他们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这就是一节阅读课完整的教学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去完成这个转换过程。当然,这不能靠讲解、分析,更不能架空和强加,而只能在学生的转换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以点拨和诱导,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有感而发,集腋成裘,涵养精神,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