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深植式保留灌肠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慢性盆腔炎深植式保留灌肠的临床观察

李长英

李长英(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643000)

【摘要】目的通过深植式保留灌肠与传统保留灌肠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比较。方法将100例慢性盆腔炎需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深植式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深植式保留灌肠可提高慢性盆腔炎治疗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197-0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筛选某院从2009年7月-2011年6月妇产科确诊慢性盆腔炎需保留灌肠治疗患者100例,年龄为19-67岁。将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显著异性(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准备均按保留灌肠管理规范准备,包括灌肠药液准备。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即赵万华主编的《医院护理管理规范》的保留灌肠法操作。实验组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深植式保留灌肠方法:将传统硅胶肛管改为去掉过滤器及针头的一次性输液器插入灌肠液瓶内,用石腊油润滑输液器前端管子30-35cm。排空输液器空气,嘱患者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5-20cm,灌肠管轻轻插入直肠5-8cm后,采取边滴入药物边插入缓慢滴注药物(15-20滴/分),至插入深度为25-30cm。调整滴入速度,以60-80滴/分为宜,气温低时注意适当加热滴入液至38-40℃,并采取保暖措施。药液滴完拔管后嘱患者采用膝胸卧位10-15分钟。两组灌肠液均为200ml,每天保留灌肠一次,10-15天为一疗程,15天后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疗效,灌肠保留时间、患者满意度。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好转,无效。患者满意度标准:插管时患者无痛苦,灌肠时无腹痛便意,暴露部位少。只要具备一项即为不满意。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表1)

表1两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x-±s,h)

组别例数保留时间

对照组506.13±4.52

实验组5010.48±5.73

T值2.89

P<0.01

2.2两组患者灌肠满意度比较

表2两组患者灌肠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患者满意度

满意不满意

对照组502030

实验组50500

X2值21.42

P<0.005

2.3两组患者灌肠临床疗效比较(表3)

表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

对照组5010(20)36(72)4(8)

实验组5036(72)14(28)0

X2值10.5

P<0.01

3.讨论

保留灌肠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保留灌肠法肛管采用硅胶管粗硬短,插入浅,对直肠刺激大,插管深度为15-20cm,患者易诱发排便反应,使药物过早排出,影响疗效。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深植式保留灌肠,输液器管径小,对患者刺激小,不易引起排便反射,易插入,插入深度为25-30cm,能最大程度将药液送至深结肠,达到治疗目的。采用边缓慢滴入边插入,减少了药液对肠腔粘膜刺激,减轻腹痛腹胀引起的排便反射,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利用。

药物保留灌肠法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之一,盆腔炎好发部位与直肠毗邻。药物通过直肠粘膜静脉丛吸收,使盆腔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消除盆腔局部充血水肿,促进炎性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达到消炎作用。灌肠液在肠内保留2小时以上才能达到疗效。6小时以上效果最好。灌肠后采取膝胸位10-15分钟,能促使药液在直肠内流动,尤其是到达乙状结肠,使其在整个直肠有足够空间、时间充分吸收利用。减轻患者肛门排便反射外溢,提高药物利用率,达到良好疗效。因此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深植式保留灌肠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万华主编《医院护理管理规范》.

[2]坐淑娟、齐宝琴、宋瑞香.改良法保留灌肠临床应用体会.山东医药2000.21.

[3]夏雪梅、苏齐艳.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10

[4]陈新平、骆文纹.改良保留灌肠方法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5.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