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

吕彬巴正兵

吕彬1巴正兵2

(1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1;2武钢总医院湖北武汉430080)

【关键词】通窍活血汤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17-02

自2009年~2012年笔者运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25例,取得满意疗效,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共观察治疗5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7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9.1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符合《中医内科学》[1]眩晕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扑倒。②中医辨证属瘀血阻窍型,症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③符合《神经内科学》[2]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④彩色颈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⑤头颅CT或MRI正常或有病灶不能解释上述症状。⑥排除心、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及有出血倾向且凝血指标异常者。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地芬尼多片25mg,1日3次,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赤芍9g川芎9g桃仁9g红花6g老葱6g丹参15g黄芪20g桂枝9g天麻15g生姜9g大枣6g。以上药物水煎服,取汁300ml冲服麝香0.1g,每日1付,分2次口服。

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均无变化。

3.2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讨论

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它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两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正常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为200毫升/分钟,相当于全脑血流量的1/5。当各种病因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其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该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临床上瘀血阻窍型较为常见。清代王清任善于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名方,其中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故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桂枝通经活络;黄芪,大补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天麻祛风通络,为治眩晕之良药;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气血。全方共具祛瘀通窍活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4]证实,麝香可显著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脑循环;赤芍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川芎中的川芎嗪能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桃仁、红花能增加脑血流量,有抗凝及较弱的溶血作用;丹参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黄芪有扩张血管,对抗缺氧作用。地芬尼多片可改善椎底动脉供血,调节前庭系统工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抗眩晕及镇吐作用。综上所述,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9.

[2]余宗颐.神经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3]ZY/T001.1-001.9-94.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