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后肢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 1

脑梗塞后肢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李世艳

脑梗塞后肢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李世艳(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6-0180-01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脑梗塞后肢体瘫痪病人却不断增多,因此,脑梗塞后肢体瘫痪患者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关注。所谓早期康复是指在脑梗塞后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继续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活动。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8年2月对40例脑梗塞后肢瘫病人运用整体护理程序进行护理,使患者早期康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失语伴一侧肢体障碍19例,单纯一侧肢体偏瘫7例,一侧肢体偏瘫伴吞咽困难6例,精神障碍5例,单个肢体活动障碍3例。

2评估

标准:0级完全自立;1级:需要使用辅助工具;2级:需要极小限度帮助;3级:需要中等程度的支持与监护;4级:需要极大程度的支持与监护;5级:病人无任何处理能力,需要完全支持。

3护理诊断

焦虑、恐惧:(1)与肢体瘫痪后行动不便及环境改变有关;(2)与病人及家属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及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有关。

4护理目标

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病人能自如地进行自理活动;病人能尽可能地恢复原来的生活自理水平;满足其基本需要,能够达到最佳自理水平。

5护理措施

5.1首先评估病人肢体瘫痪程度,给予提供生活照顾与支持,可依据病人意愿来决定护理方案,并尽可能地让病人参与自我护理。

5.2做好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由于脑局部性病变引起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而以思维及意志活动低下最为突出,情绪脆弱,感到无助,产生焦虑、悲观,对周围事物缺乏爱好和兴趣的异常心态。所以,护士必须做到经常与患者交谈,耐心介绍同

病种病人治愈的典型病例,引导病人主动抒发内心体验,倾吐内心烦恼及痛苦,让其通过语言表达发泄焦虑、悲观、紧张情绪,增强自我调整的意识,顺利适应新角色的转变,使其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3康复训练对肢体偏瘫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根据不同的偏瘫程度评估,做到有的放矢的具体指导,对病人进行援助时,按照病人所需要的方式给予适宜的护理,并结合病人可能达到的自理程度给予康复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根据脑梗塞的不同时期有计划、分阶段实施,使其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如让病人进行自己进餐、穿衣服、扣钮扣、拉拉链、系鞋带、洗脸漱口等精细动作训练。在训练的同时,护士特别是负责护士必须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心理反应、肌肉疼痛、疲劳程度、动作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病人成就感、满足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长期肢体能障碍严重、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必须为其创造良好休养环境,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如利用治疗与空闲时间加强与其交流、根据病情安排在病房增加与他人接触、动员家属给予亲情关怀,多抽空与患者交流及陪护,避免床旁“只见陪护,不见亲属”的情况。使其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功能锻炼。

5.4安全护理大多脑梗塞后病人均存在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甚至意识障碍。为此在实施临床护理活动中,应制定细致、周全护理计划,对恢复期肢体麻痹和运动失调的患者,也应制定安全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在行肢体锻炼时必须有家属护士或陪护。防止病人摔伤,同时消除一切有可能影响病人活动甚至危害病人的障碍物,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活动场所。

6效果评价

经我科治疗的脑梗塞后肢瘫病人,在积极通过上述护理措施后,焦虑、恐惧感消除,心理负担减轻,病人与家属掌握了此病的基本知识,认真积极配合肢体康复训练。

体会:我科护士通过灵活运用护理程序方法后能更深入、主动地掌握患者康复需求,及时发现潜在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患者身心康复、预防并发症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及病人的沟通技巧,从而促进了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为可贵的是病人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