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陈国香

陈国香(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225002)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58-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我院2012年全年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共306人次,年龄三个月至7周岁不等,其中有23例因高热、中毒性脑炎、中毒性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而收住入院,其中重症3例,未有死亡病例。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五、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卫生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关键。

1.避免接触其他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患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玩具等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7.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8、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9、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10、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六、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扫地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七、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诊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